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其中商業銀行通過外部平台開展的網際網路助貸業務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總行管理薄弱、風險定價不透明等問題。為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2025年4月正式發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網際網路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明確自2025年10月起實施新規,重點規範增信服務納入統一授信、強化合作機構管理等核心內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網絡借貸餘額已突破8萬億元,此次政策調整將深刻影響未來三年網際網路金融生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新規要求商業銀行須將增信服務機構的代償餘額計入整體信用額度,並建立季度化動態評估制度。其中特別強調對融資擔保公司的監管標準:跨省展業機構需滿足註冊資本不低於2億元、放大倍數不超過10倍等硬性指標。這一措施旨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機構與增信服務方的風險敞口可控。
政策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總行建立平台運營機構和增信服務機構的動態名錄庫,並通過官方渠道向社會公示。所有未列入名單的第三方機構將被禁止參與助貸業務,此舉可有效遏制不合規中介介入金融交易鏈條。同時規定合作協議必須包含風險分擔條款,確保銀行與合作方權責對等。
新規嚴禁商業銀行以綜合融資成本上限"一刀切"進行利率制定,要求將增信服務費納入借款人總成本計算,並禁止任何形式的隱性收費。政策特別指出,平台運營機構不得向用戶收取利息外費用,而增信方若以諮詢費等名目變相加價也將被嚴格查處。這些條款直接回應了消費者權益保護訴求。
在風險控制環節,商業銀行需自主完成貸款審批核心流程,明確禁止平台設定最低通過率干預決策。同時強化信息披露義務,要求在營銷宣傳中完整披露年化利率、綜合成本等關鍵指標,並建立違規催收的熔斷機制。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因不當催收引發的金融投訴同比上升37%,新規將對此形成有效約束。
政策要求商業銀行總行建立包含不良貸款率、代償賠付率等12項核心指標的風險管理框架,對不同平台、產品的集中度進行量化監控。特別強調要平衡發展速度與質量關係,避免因追求規模擴張導致風險累積。
總結來看,《通知》通過構建全流程監管體系,既延續了《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審慎原則,又針對當前市場亂象提出具體解決方案。預計新規實施後,將推動網際網路助貸業務向合規化、透明化方向轉型,有效降低金融消費者負擔,同時促進銀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穩健發展。隨著2025年10月政策全面落地,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周期。
更多網際網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際網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