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重特大火災事故數據顯示,20192023年間因違規動火引發的火災占比達47%,建築保溫材料起火導致亡人比例高達68%。為應對嚴峻消防安全形勢,國務院安委會自2023年啟動系統整治行動,預計到2025年將實現人員密集場所動火作業事故率下降30%、易燃保溫材料使用量減少45%,構建全鏈條消防治理新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消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商場、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未備案的"小施工"動火行為曾引發多起群死群傷事故。2024年1月江西新余冷庫裝修火災造成39人死亡,暴露出違規焊接與易燃材料疊加風險。專項整治要求所有室內動火作業必須通過"六項強制措施":作業前清理可燃物、配備消防器材、設置安全標識、保障疏散通道暢通、禁止交叉作業及全程專人監護。針對限額以下小型工程建立備案制度,施工人員需持證上崗並通過單位審批流程,確保每處動火點均納入監管體系。
冷庫和冰雪場館違規使用易燃聚氨酯材料是重大風險源。2021年大連冷庫火災因違法建設導致9人遇難,凸顯材料源頭管控缺失問題。此次行動將從生產端嚴把質量關,要求保溫材料出廠檢驗合格率提升至100%,同時對既有建築外牆開展常態化排查。住建部門建立數位化追溯系統,實現材料供應、進場檢測、施工驗收全流程可追蹤,並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全國重點區域存量建築消防評估。
通過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對違規使用不合格材料或未履行動火審批的單位納入失信名單。數據顯示,專項整治開展3個月以來已查處違法施工項目1.2萬個,曝光典型案例67起。同時推進標準升級,在修訂《建築外牆保溫防火規範》時引入耐火性能分級制度,並推廣智能監測設備在重點場所的應用。
總結:通過系統性整治,我國消防治理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到2025年,預計可形成覆蓋材料生產、施工監管、隱患排查的全周期管理體系,人員密集場所火災事故總量有望下降35%。此次行動不僅築牢安全底線,更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應急管理新理念。
更多消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消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