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16萬億元,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40%。在這一背景下,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於2024年4月9日落地深圳,吸引超千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展,集中呈現從基礎電子元器件到智能終端的全產業鏈創新成果,為解讀未來35年全球電子產業發展趨勢提供了關鍵窗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本屆博覽會聯合第105屆中國電子展及春季全國特種電子元器件展,構建起覆蓋電子材料、晶片設計、智能製造等環節的完整展示體系。參展企業中既有中國電子、聯想、聯發科技等龍頭企業,也包含成都三環科技、廣東惠倫晶體等細分領域"隱形冠軍"。數據顯示,現場展出的120餘項核心專利技術中,超過65%涉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融合應用,凸顯電子產業智能化升級趨勢。
開幕峰會以"構建全球AI存算新生態"為核心議題,吸引了超500位行業專家參與研討。會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晶片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7%。參會代表指出,當前電子系統正從傳統"計算存儲分離架構"向存算一體方向演進,這將顯著提升智能終端能效比,並推動自動駕駛、工業質檢等場景的技術突破。
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立的低空經濟專區引發關注。高巨創新展出的EMO系列無人機編隊系統,通過優化飛行控制算法和能源管理系統,實現百架級空中表演的實時協同。參展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已達540億元,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1800億元,電子元器件在無人機、城市物流飛行器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正成為關鍵增長極。
智能機器人展區呈現的"中醫+AI"解決方案引發熱議。e+中醫機器人通過整合舌診圖像識別與脈象傳感技術,實現個性化健康評估。這種將傳統醫學知識庫與邊緣計算晶片結合的技術路徑,展現了消費電子向大健康領域延伸的新方向。現場統計顯示,具備AI功能的醫療電子產品參展數量較三年前增長210%,反映該細分市場爆發潛力。
台灣館以600平方米展區集中呈現23家企業的最新成果,涵蓋智能穿戴設備、工業自動化控制等熱點領域。值得關注的是,海峽兩岸科技創客專區展出的48項科創項目中,75%涉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參展企業代表表示,在大陸電子產業鏈完備性和市場規模支撐下,兩岸協同創新正從單點合作轉向系統性生態共建。
總結來看,本屆博覽會通過展示1200餘項技術創新成果、促成32場產業對接活動以及發布8項行業標準草案,勾勒出全球電子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一是AI與存算架構的深度融合推動技術範式變革;二是低空經濟等新興場景加速電子應用邊界拓展;三是兩岸產業鏈協同創新進入生態共建新階段。隨著深圳作為電子信息樞紐的城市功能持續強化,這些趨勢將為2025年全球電子產業規模突破3萬億美元提供重要支撐。
更多電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