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虛擬仿真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國家政策的高度重視。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數位化發展,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並支持虛擬仿真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以下是2025年虛擬仿真行業政策分析。
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虛擬仿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這些措施為虛擬仿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促進了地方虛擬現實產業的集聚和創新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疊代升級,標準制定需進一步聚焦新興應用場景,例如元宇宙、數字孿生等領域的跨平台兼容性、沉浸式交互體驗等,以推動行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在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下,虛擬仿真行業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並為社會各領域的數位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現從兩大方面來分析2025年虛擬仿真行業政策。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該計劃明確了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數字經濟的重大前瞻領域,將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計劃提出了到2026年的發展目標,包括在經濟社會重要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和產業集群等。這一戰略規劃為虛擬仿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政策支持。
為推動虛擬仿真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廣政策。現下,在教育培訓領域,鼓勵在中小學校、高等教育、職業學校建設一批虛擬現實課堂、教研室、實驗室與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面向實驗性與聯想性教學內容,開發一批基於教學大綱的虛擬現實數字課程。在文化旅遊領域,支持在文博場館、景區、街區等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產品新場景。這些政策有效促進了虛擬仿真技術在各行業的落地應用,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地方層面,各省市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廣東、浙江等地也紛紛設立虛擬仿真產業園區,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些地方性政策不僅細化了國家層面的指導方針,還結合本地產業優勢,為虛擬仿真企業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支持,進一步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針對虛擬現實硬體設備制定了一系列基礎性標準,具體而言,該標準要求一體機需支持至少4K解析度、90Hz刷新率,並具備毫米級空間定位能力,同時對設備的續航能力、散熱性能及人體工學設計提出量化指標。此外,針對仿真建模設備,《製造業數位化仿真建模過程規範》(SJ/T 11956-2024)進一步細化了需求分析、模型構建、評估改進等環節的操作標準,確保設備在工業場景中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在技術層面,《基於大數據分析的虛擬仿真系統規範》聚焦數據採集、分析、展現的全流程,要求系統支持多維分析、專題分析等功能,並明確數據模型需包含元數據模型、雪花模型等三種類型。針對特定行業,《電力虛擬仿真建模標準》則針對電力系統仿真建模提出設備仿真、系統監測等模塊化要求,同時強化數據接入、處理、共享等環節的安全規範。應用層面,《虛擬三維場景建模與分析系統開發技術規範》規定了三維場景地圖的定位、飛行、量測等操作標準,推動虛擬仿真技術在城市規劃、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應用落地。
安全標準是虛擬仿真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虛擬現實行業標準》明確要求設備需具備數據加密、用戶認證等安全機制,防止數據泄露和惡意攻擊。評測標準方面,《製造業數位化仿真通用管理要求》(SJ/T 11955-2024)提出仿真管理原則、評測與改進框架,通過失效診斷準確性、可自動驗證性等指標,量化評估仿真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這些標準共同構建了覆蓋技術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網。
未來,這些政策不僅為虛擬仿真行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技術路徑,還通過資金扶持、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等措施,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隨著政策的持續落地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虛擬仿真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更多虛擬仿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虛擬仿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