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據行業預測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8億美元,中國將成為核心增長極。在此背景下,國內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探索商業化路徑。
2024年4月發布的廣汽第三代具身人形機器人GoMate,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鏈向智能硬體領域的延伸。該產品不僅在安防巡檢場景實現落地應用,更展現出向汽車製造、售後服務等垂直領域滲透的潛力,折射出中國企業在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技術儲備與產業布局思路。
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共享多項核心技術架構。以感知系統為例,雷射雷達、視覺傳感器等車載硬體可直接復用至機器人平台,晶片算力方案也具備高度兼容性。供應鏈協同效應進一步降低了研發成本,例如GoMate的驅動器體積縮小80%,重量僅50克卻能提供20A持續電流輸出,這種"小體積大功率"設計正是汽車電子技術遷移的成功實踐。
面對安防巡檢等實際應用需求,傳統雙腿或四足結構存在效率瓶頸。GoMate創新採用輪足結合方案,在平坦路面以兩輪模式節省能耗,遇到樓梯、草地時切換為四輪穩定姿態。這種動態適應能力使機器人在工廠產線、戶外巡邏等場景中實現全天候作業,解決了人形機器人長期面臨的運動控制痛點。
通過優化開源大模型並融合自動駕駛算法,GoMate構建了多模態感知系統。360度全景識別覆蓋厘米級盲區檢測,強化學習技術使設備能基於低成本數據快速疊代策略。遠程操控與視覺共享模式的結合,則讓操作者可實時指揮機器人完成高精度任務,如汽車零部件分揀或危險環境勘測。
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高成本問題正在突破,GoMate核心部件已實現100%自研。按照企業披露的路線圖,2025年將完成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的批量全球發售;整機產品計劃於2026年進入小規模量產階段,並逐步向汽車製造、安防服務、商業零售等領域擴展應用邊界。
總結來看,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深水區。廣汽案例表明,通過技術復用降低研發門檻、構建場景適配的機械結構、強化智能決策系統,是推動這一賽道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路徑。隨著核心部件成本持續下降和行業標準逐步完善,2025年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滲透的重要轉折點,其與汽車產業的協同效應將持續釋放更大的市場價值空間。
更多人形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形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