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石斛作為傳統名貴中藥材,其市場需求持續攀升。然而,由於藥用石斛基原植物種類繁多,市場上流通的藥用石斛不少於50種,且存在諸多混淆品,鑑定問題成為保障石斛質量與臨床療效的關鍵。多年來,科研人員不斷探索,在藥用石斛鑑定方法研究上取得諸多成果,同時也明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性狀顯微鑑定是中藥材傳統鑑別手段,通過觀察石斛的形狀、色澤、氣味等外觀特徵,以及組織構造、細胞形狀等微觀特徵來鑑定真偽優劣。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運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方法對100多份商品石斛進行鑑定分類。《2025-2030年中國石斛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我國相關研究快速發展,眾多研究表明多數藥用石斛顯微構造相似,但莖表皮、角質層等部位存在鑑別特徵。研究還發現,性狀顯微特徵與藥材質量存在關聯,如不同居群的鐵皮石斛因形態解剖結構差異,加工楓斗的適用性也不同。該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樣品用量少,至今仍是常用方法之一,不過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每種藥用石斛具有鑑別價值的性狀顯微特徵。
理化鑑定藉助物理或化學方法對石斛所含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分析。其中,光譜鑑定法和色譜鑑定法應用較多。光譜鑑定方面,紫外光譜法對石斛及其混淆品有一定鑑別價值,不同石斛的紫外光譜圖形經數學處理後能呈現信息差異;紅外光譜鑑定方法具有樣品需求少、快速有效等特點,不同藥用石斛的二階導數光譜和二維相關紅外光譜存在穩定差異。色譜鑑定中,薄層色譜可用於檢測石斛組培品與野生品成分變異,以及複方製劑中是否含石斛;高效液相色譜及液質聯用技術可用於測定石斛指紋圖譜,提供豐富化學成分信息。
DNA 分子標記鑑定和基因測序鑑別是近年來藥用石斛鑑定的重要技術。利用 RAPD、RELP、SSR 等分子標記技術,能夠檢測不同藥用石斛及其混淆品的 DNA 多態性,為鑑定提供豐富依據。而對 rDNA ITS 區和 matK 基因等的研究,通過構建序列資料庫、確定鑑別引物,明確了多種藥用石斛的分子鑑定依據,有效區分正品石斛與混淆品。
我國石斛屬植物有 74 種 2 變種,市場流通的藥用石斛超 50 種,還有其他屬植物作為混淆品。當前研究成果多樣且存在矛盾,難以明確每種藥用石斛的專屬性鑑別特徵。未來需廣泛收集不同產地和居群的藥用石斛及其混淆品,運用多種鑑定方法系統分析,以確定專屬特徵,保障鑑定準確性。
每種鑑定方法都有局限性,性狀顯微鑑定在面對相似外觀和構造的石斛時難以區分;光譜鑑定雖快速簡便,但光譜圖相似導致鑑別特徵少;色譜鑑定準確度高,但樣品製備要求和運行成本高。因此,需分析各方法優缺點,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快捷、穩定、準確且實用的綜合鑑定方法。
目前多數研究僅明確部分藥用石斛鑑別特徵,缺乏成果應用思考。建立藥用石斛鑑定共享平台,總結前期研究成果並制定操作規程,將基礎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有助於提升整個行業的鑑定水平和效率。
綜上所述,藥用石斛鑑定方法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性狀顯微鑑定、理化鑑定和DNA分子鑑定等方法各有特點與應用價值。然而,面對複雜的市場和鑑定需求,未來需朝著深入研究專屬性鑑別特徵、綜合應用多種鑑定方法以及建立鑑定共享平台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解決藥用石斛鑑定難題,保障石斛藥材質量,推動石斛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更多石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