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是
鋼鐵工業最重要的基礎
原材料,隨著國民經濟對鋼鐵產品需求的增長,我國鐵礦石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對鐵礦石的需求也逐年遞增。據海關統計,今年1-7月僅寧波口岸鐵礦砂進口就達160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0.7%,價值10.1億美元。
鐵礦砂進口中存在三大問題值得關註:
一、資源性商品國際定價權的缺失。中國是世界上石油、鐵礦砂、大豆等許多大宗原材料的「大買家」,卻沒有大宗原材料的國際定價話語權,要隨時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在今年6月20日結束的鐵礦石談判中,以寶鋼集團為代表的中國鋼廠被迫接受了國際三大礦業巨頭鐵礦石原料19%的提價協議。
二、嚴重依賴進口,需求增速高於供應增速,形成賣方市場。據我國地質調查局《危機礦山資源潛力調查與評價》報告顯示,我國現存的鐵礦砂等金屬礦山,大多數建於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開採,目前已有2/3的礦山呈現老化狀態,保有儲量嚴重不足,再加上近些年我國礦產勘查投入逐年減少,造成許多礦山資源枯竭、後備資源接替基地匱乏,企業生產陷入困境。
因此,我國鐵礦砂供求的基本格局為:一方面是需求持續旺盛;另一方面是供給嚴重不足。如果在勘探和替代資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未來鐵礦砂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三、鐵礦砂進口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已成為我國鋼鐵業發展的軟肋,使我鋼鐵業以及整體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可能面臨國際供應商聯合提價的考驗。國內眾多鋼鐵企業都有鐵礦石進口經營權,生產需要迫切,但採購過於分散,而供應商則相對集中,致使國內企業在與國外鐵礦砂供應商進行價格談判時處於被動地位;第二,面臨遠洋運輸費用上漲的考驗;第三,面臨國際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局部戰爭的考驗,一旦與我國鐵礦砂運輸線有關的國家發生政治動盪,我國鐵礦砂運輸線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儘管目前國際上鐵礦砂供應相對充足,但仍有必要從戰略高度防患於未然,採取綜合措施,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一是促進鐵礦砂進口市場多元化,實現穩定和可靠的進口供應,以確保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需求。
澳大利亞、巴西是世界鐵礦砂生產大國,隨著近年來國際鐵礦開採業不斷開展大規模的併購活動,少數跨國公司已經主導了全球鐵礦砂的出口
貿易權,鐵礦砂就此成為高利潤行業。目前,印度、南非、加拿大、秘魯、委內瑞拉、墨西哥等國家也開始了鐵礦砂生產,已逐步成為世界鐵礦砂出口的後備基地。特別是印度,現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達170億噸,年產量達1.2億噸,已成為亞洲鐵礦石儲量和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印度與我國之間運輸距離相對較短,因此我國企業應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情況,不斷擴大進口來源地,著眼未來,分散風險。
二是考慮成立進口採購托拉斯,通過實行聯合採購、簽訂長期訂貨合同等途徑,努力控制進口成本。
我國是鐵礦砂進口大國,如果改變目前分散採購的局面,就完全有能力影響鐵礦砂的國際貿易價格。針對目前國際市場上鐵礦砂價格持續上漲的局面,國內行業協會、有關企業應組織起來,統一對外,以聯合採購方式進口鐵礦砂,增強與鐵礦砂供應商進行價格談判的能力。制訂長期採購合同也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
三是推動國內鋼鐵企業「走出去」,加大到境外
投資參股開發礦山的力度。
目前,國內一些鋼鐵生產企業在境外投資開發鐵礦砂資源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礦山生產投資所需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風險也相對較大。有關企業應在充分認證、周密計劃的基礎上,對有發展潛力的國家或地區的礦山進行戰略投資,以確保鐵礦砂在中長期內保持穩定供應。
此外,還應加強對國內礦山的勘探開發,提高國產鐵礦砂的競爭力,同時適當控制國內鋼鐵生產規模,避免重複建設,促進國內鋼鐵工業協調健康地發展,以確保我國國民經濟安全、平穩運行。
更多鐵礦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鐵礦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