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漁業資源的跟蹤研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全球漁業資源衰退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演變進程。這必將促進世界水產養殖業的長期繁榮,而中國將是產業繁榮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漁業資源衰退,捕撈量增長空間有限,國際水產品新增需求缺口將主要由人工養殖來填補。
從我國海域確權面積來看,未來幾年內我國水產養殖供給增長潛力不大,供應總量將保持穩定。
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穩步增長、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費品種的優化和消費理念的轉型,我國水產品消費將會迎來持續快速增長。
消費替代、消費熱潮的誕生等多重因素對水產品需求構成強勁支撐。
我國海參、鮑魚等奢侈保健品消費正在邁入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人均消費量增速超過人均占有量增速近5.4個百分點,這是我們看好水產品行業發展前景的重要依據。
綜合判斷:在供給能力難以大幅提升、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水產品中長期價格穩步走高將是可期的。
我國水產品加工貿易具備國際比較優勢,隨著我國深加工率的逐步上升,冷凍魚片加工必將迎來巨大商機,建議關注這一領域蘊藏的增長潛力。
行業回顧與展望水產養殖業:世界漁業資源衰竭,將促進水產養殖業大發展--增持
07年5月29日,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中國農業部共同主辦的首屆世界養殖水產品貿易大會在青島隆重開幕。本次大會主題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水產養殖業與全球化貿易」。我們借用本次大會的主題作為本報告的副標題,旨在向投資者傳遞日益彰顯的「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水產業將享有巨大的發展契機」這一共識。
通過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世界漁業資源的跟蹤研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全球漁業資源衰退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演變進程,這必將促進世界水產養殖業的長期繁榮,而中國將是產業繁榮的最大受益者。
自1970年以後,全球「尚未開發」的魚類資源已經消耗殆盡,「正在開發」的魚類資源迅速走向「成熟」與「衰退」,這表明:世界範圍內可供開發的漁業資源正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威脅。
透過1950-1994年期間fao按種群和主要漁區的細分資料,結論如下:
當漁場開始開發時(階段ⅱ),增長率極高;在漁業進入階段ⅲ,即穩定開發階段時,增長率開始回落;當產量達到最高時,增長率降為零。
以上信息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當全球可供開發的漁業資源尚未完全衰退之前,甚至在捕魚量仍保持穩定之際,我們就應該居安思危地探索新的水產品供應途徑。
從邏輯上講,世界漁業資源不斷趨於衰竭,必將促使水產養殖業的長期繁榮,而中國將是產業繁榮的最大受益者。
自1990年起,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已連續16年固守世界榜首地位,並且成為世界上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目前,我國水產養殖量已占全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70%左右,水產養殖收入占世界的近60%,成為名符其實的水產養殖大國。
水產品行業是我國加入wto後唯一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農業子行業。從2002年起,我國水產品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國水產品出口總額占全球比例的10%左右。
我國水產品出口金額連續7年位居全國大宗農產品(21.90,0.00,0.00%)出口首位。2006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90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93.6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9.80%。
水產品競爭力比較:06年我國水產品貿易順差擴大至50.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占全國1774.7億美元貿易總順差的2.85%;而同期全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為6.74億美元(05年逆差更大,達11.4億美元),扣除水產品後的貿易逆差為57.34億美元。對比之下,更加凸顯了我國水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地位。
水產品vs蔬菜等其他農產品:我國大宗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水產品貿易順差最大,與蔬菜的順差相當;事實上,我國蔬菜出口順差大主要是因為進口額極少,其06年僅進口9178萬美元,而06年水產品進口金額高達43億美元,是蔬菜進口金額的46.84倍。這表明我國水產品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程度要遠高於蔬菜等其他農產品。
我們認為,我國水產品的進口與出口持續多年正向增長,這種「雙向增長」是我國水產品健康發展、增長質量較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水產品與其他大宗農產品的競爭力優勢所在。
我們對「雙向增長」的理解:隨著中國水產養殖業高景氣度的持續,以及中國作為「世界水產品加工基地」地位的確立,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訂單向中國轉移,這些訂單中相當數量是以「來料加工」或「進料加工」的形式完成的,具備「兩頭在外」的特徵,結果就表現為連續多年出現原料進口額、產成品出口額的「雙向」增長。
供給增長潛力分析之一:世界漁業資源衰退,捕撈量增長空間有限,國際水產品新增需求缺口將主要由人工養殖來填補世界漁業資源衰退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演變進程..所謂「漁業資源」,是指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魚、蝦、蟹、貝、藻和海獸類等經濟動植物的總體,是漁業生產的自然源泉和基礎,又稱水產資源。
一般而言,根據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大體可分為4種:
未充分利用。即資源利用尚有潛力;..充分利用。即能適應資源自然更新能力,保持最適持續產量;..過度利用。即資源已衰退,但只要採取保護措施,尚能恢復;..利用枯竭。即在相當長時期內資源量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國際糧農組織(fao)則有自己的劃分標準,且分類更細,共將漁業資源分為5種:未開發、發展(低度開發、適度開發)、成熟(完全開發)、衰老和恢復(從衰退中恢復)。
根據1950年以來近半年世紀的數據統計,我們發現如下現象:
自1970年以來,未開發的資源幾乎全部消耗殆盡;
1965-1990年,步入成熟和衰老階段的漁業資源迅速剛性增加,而且從衰退中恢復的進程極為緩慢,通常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不可逆的。
1990年為分水嶺,經歷前期大規模利用(表現為處於「發展」階段的漁業資源迅速增加)後,開始穩步下降,這是全球保護漁業資源開始見效的具體體現;..2000年以來,低開發的漁業資源占3%,適度開發占20%,完全開發占52%,過度開發占17%,衰退占7%,從衰退中恢復占1%,可知,完全開發及以上所占比重為77%。
據此,我們可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目前全球有評估信息的接近77%的魚類種群屬於完全開發或過度開發(或衰退以及從衰退中恢復),這一比例仍有上升趨勢,這表明目前世界海洋野生捕撈漁業已臻最大極限!
國際水產品新增需求將主要靠發展養殖業來提供..經歷了90年代的高速增長之後,我國水產養殖業目前保持年均5.8%左右的平穩增長。
1991-1997年曾是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其間海水養殖業年均增速高達31.41%,淡水養殖達15.87%,主要原因在於95年前後的政策限制捕撈而鼓勵養殖,因禁捕所帶來的需求缺口轉為由人工養殖填補。
我國自95年起先後建立了各種禁漁區、禁漁期、保護區,實行伏季休漁、限制幼魚比例等制度,自99年起實施「零捕撈」政策,限制近海捕撈、鼓勵人工養殖,這直接促成了我國水產養殖大國地位的形成。
供給增長潛力分析之二:我國海水養殖供給增長潛力不大實施許可證制度,近幾年海域新確權面積沒有明顯增長..我國對海域資源實施嚴格的准入管理,海域資源的使用必須取得合格的海域使用證。
.2006年度,全國共確權海域面積22.73萬公頃,其中漁業用海接近19萬公頃,占83.5%,其他如交通運輸等用海指標被嚴格控制因此難有增長。
同05年確權的漁業用海域面積23.88萬公頃相比,06年新確權面積下降了20%,但略高於前幾年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政府對海域資源的開發管理思路很明確,即從源控制海域使用情況,保障資源適度供給,重在提高利用效率,避免濫用資源,以促進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近幾年的新增養殖面積沒有明顯增長,但累計確權海域面積仍保持穩步增長,這與政府支持做大漁業的思路一脈相承。
養殖大省仍享有政策扶持優勢,且不同省份間差距在縮小..遼寧、山東、江蘇三個養殖大省仍是最大贏家,合計占全國新確權面積的70%以上,充分體現了區域性的政策扶持優勢依然明顯。如圖表17示:
江蘇、山東兩省因05年確權的海域面積較多,遼寧省相對較少,06年這一情況得到了有效改觀。遼寧省06年共確權漁業用海5.47萬公頃,同比上升26.5%,而江蘇和山東分別下降23%和27.8%,三省間差距在縮小。
主要養殖品種的養殖密度、單產水平變化不大..經歷了90年代的高速發展之後,我國水產品養殖技術基本比較成熟,目前,各主要產品的育種技術、苗種質量、養殖密度參數都已趨穩定,除非有大的外生性因素,一般而言,單產水平難以大幅提高。
以海參為例,04年我國海參單產水平為60.08公斤/畝,05年下降為58.8公斤/畝,下降了2.13%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參養殖面積增加較快,但新增的主要為生地,變為熟地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導致實際單產水平略降。
結論:基於06年漁業用海面積同比下降20%的數據,主要養殖大省的新確權面積均無明顯增長、以及單產水平變化不大的現實,我們初步推斷,未來幾年內(正常的養殖周期)我國海水養殖供給增長潛力不大。
需求增長潛力分析:消費替代、海參等奢侈品消費熱潮的誕生等多重因素對水產品需求構成強勁支撐「白肉」替代「紅肉」是未來食品結構變遷的必然方向
從營養成分的角度看,水產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特點,長期食用水產品,符合人類健康之道和美食理念。
據統計,每100克海參富含76.5克蛋白質,1.1克脂肪,13.2克水,5克糖,4.2克雜質,鮑魚和扇貝的營養成分也優於其他食品。
據中醫傳統滋補原理,海參、鮑魚等屬深海生物,具有滋陰補養功效,中醫認為補而不燥,多吃有益健康,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們認為,以魚禽為代表的「白肉」部分替代以豬牛羊肉為代表的「紅肉」是未來食品結構變遷的必然方向。
sars的爆發促進了海參、鮑魚等高端保健食品消費熱潮的誕生
我們尤其看好海參、鮑魚等高檔水產品的消費前景。我們認為,2003年sars的爆發促進了海參、鮑魚等健康食品形象的深入人心,直接催生了海參、鮑魚等高端保健食品消費熱潮的誕生。
我國海參產銷量在2003年出現「井噴」後,產銷規模持續擴大,市場售價也震盪走高,2006年海參平均銷售價格已超越130元/公斤,2007年4-5月份價格山東煙臺等地海參價格高達150-160元/公斤。
我們無法獲悉下游需求量的具體數據,但基於遼寧、山東、北京等地06年底海參脫銷、鮑魚供不應求的現實,以及行業100%產銷率的數據,我們採用「結果導向」的推理邏輯,我們的結論是:我國海參、鮑魚等奢侈保健品正在邁入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除中國外的其他國家水產品人均消費量保持穩定..全球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在過去40年間保持穩步增長。從1961年的9.0千克增加到2003年估計的16.5千克。
人均消費量增加主要是由於中國的作用:其占世界魚類估計產量的份額從1994年的21%提高到2003年的34%,2003年人均魚供應量為25.8千克左右。如不包括中國,人均魚品供應量為14.2千克左右,與上世紀80年代一樣。這表明:近二十年來,全球人均水產品消費量保持穩定。
已開發國家中,1961年至1989年,魚對總蛋白質攝入量的貢獻從6.5%升至8.5%,然後由於其他動物蛋白消費量上升而下降,至2003年魚蛋白比例又恢復至7.8%的較高位置。目前水產品的人均年消費量為30公斤。
發展中國家85年前的人均魚消費量僅及已開發國家的1/4,經過90年代的高速增長,人均年消費量提高至15公斤/年左右,約為已開發國家的一半。
我們對發展中國家人均水產品消費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並認為,已開發國家的人均水產品消費總量將保持穩定,消費的品種結構會進一步優化,高檔魚種會迎來較大的消費增長潛力。
典型的例子如美國、歐盟等國對鱘魚、鱈魚、三文魚等高檔魚種的消費量很大,而在我國深受歡迎的鯉魚、鯽魚、草魚和鱅魚在歐美消費基礎較為薄弱。
我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未來幾年有望保持7.6%左右的較快增長..雖然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但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卻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表明我國水產品消費量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fao預計03年世界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為16.5公斤/年;而根據中國農業發展報告,我國城市居民06年水產品的消費量僅為16.2公斤/人,農村居民消費量為5.6公斤/人,全國平均消費量9.0公斤/人左右,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我們維持07年2季度行業報告中的觀點: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穩步增長、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費品種的優化和消費理念的轉型,我國水產品消費將會迎來持續快速增長。
我們自2000年以來,我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增速不斷加快,前6年的複合增長率為7.6%,而同期人均占有量增速約2.2%,人均消費量增速超過人均占有量增速近5.4個百分點,這是我們看好水產品行業發展前景的重要依據。
長期看好我國水產養殖業,水產品中長期價格穩步走高可期
基於以上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分析,我們長期看好我國水產養殖業未來發展前景,其未來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將得以持續。
我們判斷,在供給能力難以大幅提升、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水產品中長期價格穩步走高將是可期的。
我國逐漸成為「世界水產加工基地」,全球化貿易帶來規模訂單中國「世界水產加工基地」地位逐漸確立
所謂「加工基地」,是指最主要的中間加工環節在國內進行,主要銷售區域在國外,甚至魚原料也來自國外。這也恰如其分地解釋了前文所述的中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雙向增長」的現象。
中國水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會長期保持,吸引全球訂單向中國轉移..在07年2季度水產品行業報告中,我們重點闡述了我國水產品加工行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將會持續。主要理由是:勞動力成本優勢、產業政策扶持優勢、免所得稅、財政貼息、退稅等政策優惠在可預見的將來仍將持續。
我們認為,隨著國際貿易的縱深發展,中國將逐漸成為「世界水產加工基地」,這將吸引全球國際訂單源源不斷地向中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