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其他行業分析報告 >>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持續性及應對策略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持續性及應對策略

2007-11-13 08:45: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07年5月10日,央行發布2007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日也發布我國2006年《國際收支報告》。兩份報告都指出了解決當前「雙順差」問題的迫切性和艱巨性,認為持續「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猛增的主因,明確了中國將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持續性雙順差的現狀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增長迅猛。2006年,經常項目順差高達2499億美元,同比增長55%,資本項目順差也高達100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這一趨勢繼續保持,貿易順差更高達1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3.1%,成為推動外匯儲備的超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7年6月,外匯儲備已突破1.3萬億美元大關。持續高額「雙順差」及隨之產生高額外匯儲備是柄「雙刃劍」: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和就業的增長、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提升中國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另一方面,極有可能催生中國經濟的泡沫,延緩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加重中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導致國內經濟發展失衡,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摩擦。高額貿易順差已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大隱憂。

  二、國際收支雙順差持續性的成因
  (一)加工貿易仍將占主導地位。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於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源於加工貿易。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8319億美元,順差高達1889億美元,而一般貿易順差僅831億美元。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中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我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的低廉構成了經濟的比較優勢,決定了我國加工貿易占主導地位的狀況近期不會發生重要改變。

  (二)內需不足仍是今後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從我國最終的需求結構看,國內居民的最終消費占GDP比重2006年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51.1%,儘管2007年上半年消費增長15.4%,創下近十年的增長新高,但在GDP總比例中並沒增加。而我國投資所占GDP比重長期偏高、投資增長率高意味著產出規模不斷增大,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則意味著不斷增加的產出不能被國內消費所吸收,於是過剩的供給只能通過出口來出清。此外,我國內需的不振也影響進口的增長,2006年進口同比增幅回落高達25.7%。儘管2007年6月1日財政部決定對209項進口商品實施較低的暫定稅率鼓勵進口,但6月份進口增速只有14.2%,遠低於出口增速。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依然突出。現階段我國國際收支的巨額順差反映了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速年均超過9%,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滯後狀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過高,第二產業內部集約化、高效化趨勢不明顯,第三產業整體水平落後,十幾年一直徘徊在34%左右,這種產業結構狀況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此外,我國還存在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內部平衡的實現。

  (四)國際產業轉移趨勢較難逆轉。過去幾年中,全球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加快,外國資本在華投資迅猛增長,東亞地區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已大量轉移到我國。這些投資已陸續形成了生產能力,開始向歐美市場轉移產品,形成中國對歐美市場的較大貿易順差。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六成左右並逐年增加,這加大了我國貿易順差的壓力。另外,在大量國內資本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外資仍大量湧入,這也是造成資本項目下順差的主要原因。
(五)對內對外政策調整需循序漸進。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獎出限入」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儘管近年來國家陸續進行了財政、貨幣政策以及外資、外貿和產業政策的調整,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政策調整生效需要時間。而且社會各界對於怎樣有效、漸進地進行政策調整還沒有統一認識。因此,雙順差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持續存在。

    三、應對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策略
  (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我國資源短缺但勞動力富足,在今後仍應繼續發展加工貿易。目前,加工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準入門檻偏低、產業層次不高、加工環節技術含量較低、區域發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因此,必須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提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延長加工貿易在國內的價值鏈;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逐步淘汰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加工貿易企業,使外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另外,我國絕大部分加工貿易來自外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問題也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問題,應該對外資引進有所選擇,更加注重外資的質量,減少盲目鼓勵出口、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

  (二)改善民生,擴大內需。在貿易順差巨大的情況下,增強國內消費是消化長期高速增長的投資形成產能的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持續、穩定、合理比重的國內需求是維持GDP長期穩定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國內需求也是解決「雙順差」最根本的途徑。增加國內消費可從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居民工資的增長速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教育體系,為居民增加消費消除後顧之憂;縮小城鄉、地區、行業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以增加農民消費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民、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

  (三)開拓進口渠道,擴大進口。國際市場對我國商品需求強勁,即使調整人民幣匯率、降低出口退稅,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決過高的貿易順差,關鍵是有效擴大進口。首先,應該很好地利用進口比較優勢,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推動進口多元化;運用適當降低關稅和調節增值稅和其他附加稅費的方法,鼓勵擴大農產品、重大裝備關鍵件、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重要資源型商品進口。其次,應儘快建立重要進口資源儲備體系,使國家儲備、商業儲備和企業義務儲備相結合。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應將一部分轉為實物儲備,進口一些國內短缺、長期依賴進口的重要能源和資源性產品,為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

  (四)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五)適時應對,調整政策。第一,採取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既要緊縮銀根對衝過多流動性,又不能盲目加息,導致進一步加深由於國內儲蓄高於國內投資導致的內部失衡。因此除了降低利息稅,還應將貸款基準利率和準備金繼續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上,並對符合產業導向和進口導向的貸款給予政策性傾斜。第二,儘快實現對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原則,減少外資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比例,實行與世界貿易組織不衝突的產業政策,限制外資進入特定產業。第三,適當放鬆資本管制,鼓勵企業在國內上市,鼓勵三資企業利用國內金融市場籌集資金。

更多收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收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收支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