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為數不多的醫藥製劑企業參會代表,海南先聲藥業採購部經理坦言:「我就是想了解2008年青黴素工業鹽等原料藥的價格走勢。」
青黴素工業鹽的採購價在2007年年中呈現出瘋漲態勢,導致儘管2007年海南先聲藥業的阿莫西林製劑銷量大增,但是產品銷量的提高並沒有給企業帶來相應的利潤。
數據顯示,2007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從年初的不到65元/十億單位,迅速飆升到七、八月份的150元/十億單位。但在經歷短暫的輝煌後,其價格又從九、十月份一路狂泄,在短短兩三個月內暴跌至2008年年初的50元/十億單位的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青黴素工業鹽價格的暴漲和暴跌,充分顯示出國內原料藥產業亟待成熟。而在目前的條件下,2008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走勢尚不明了。
在酈志遠飛往北京尋求青黴素工業鹽價格走勢答案的前兩天,山東某大型製劑生產企業一次性劃給其旗下原料藥生產企業5000萬元人民幣。平安證券分析師杜冬松指出,此舉為該大型製藥企業提前訂貨——「當時原料藥的價格已經接近於50元/十億單位,企業這個時候將錢劃給原料藥企業相當於提前訂貨,這種做法比較聰明」。
價格瘋狂漲跌
2007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經歷了一個過山車的歷程。我國青黴素工業鹽價格年初之時持續低迷,3月份後快速上漲,不到五個月就漲到150元/十億單位。但好景不長——進入第四季度,青黴素工業鹽出口出現近幾年來少有的「僵持」局面。10月份青黴素工業鹽出口成交量為近415噸,為近三年最低記錄。與此同時,其價格又進一步下跌。數據顯示,到2008年1月份,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已跌至50元/十億單位(約6美元/十億單位)。
健康網首席研究員吳惠芳指出,由於2007年第四季度印度方面的訂單較少,我國產品出口明顯減少。2007年11月只有三家企業自營出口,而貿易公司卻在想方設法拋售存貨。他們以低於生產商的價格出售,甚至出現了以不到11美元/十億單位的價格成交的現象,導致整個青黴素市場價格混亂。
「實際上,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一到高位就跌下來了。2007年11月份的價格要遠低於健康網提供的數據。」東北某原料藥廠一高管如是說。
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為什麼出現暴漲和暴跌的情況呢?華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東久分析認為,這主要與供求關係以及國家相關政策有關。
2007年三、四月份,由於環保等政策突然發力,包括聯邦製藥彭州生產基地、阿拉賓度(大同)生物藥業、四川製藥在內的幾大青黴素生產企業都處於停產或大幅減產狀態,市場出現短期缺口,青黴素工業鹽價格快速上漲。
李東久表示:「當大家發現這是一個商機的時候,一些投機商會加入進來,導致貨源更加緊張,這時價格飆升到150元就很正常。而一旦供求趨於平衡,投機商就會趕緊撤退,引起市場恐慌;下游製劑生產企業不敢下單,原料藥生產廠家庫存加大,導致價格快速見底。」
李東久可謂一語中的。事實上,當2007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大幅上揚,生產企業有著足夠的利潤空間時,一些以前因多種因素而停產或縮小生產規模的企業紛紛復產或擴大生產規模。有消息稱,國內除了哈藥、華藥、石藥、華星等企業生產青黴素工業鹽外,魯南製藥又恢復生產,河南、四川等地也有小企業加入其中,產能擴大導致庫存激增。
業內人士指出,2007年我國青黴素工業鹽的總產能超過七萬噸,已大大超出世界青黴素年需求量。「儘管我國生產的青黴素工業鹽90%供出口,但全球青黴素年需求量僅為五萬噸左右。」
「還有印度,我們的價格一低,他們就停產進行採購;我們的價格一高,他們就恢復生產。這樣也直接影響了青黴素工業鹽的市場價格。」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俞觀文說。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生產的青黴素工業鹽70%出口到印度。此前由於受到中國廉價青黴素工業鹽的衝擊,印度相關企業紛紛倒閉或停產。但2007年以來,與我國國內市場情況相似,隨著青黴素工業鹽價格一路飆升,這些企業又開始復產。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信息顯示,2007年九、十月份,印度方面很少採購我國的青黴素工業鹽,也間接導致我國青黴素鹽庫存加大。
產業競爭激烈
「2007年出現的青黴素工業鹽價格異常情況說明我國原料藥產業還處於不成熟狀態。」河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張東生教授說,「價格大起大落,企業進出頻繁,都是產業不成熟的表現。而青黴素工業鹽等原料藥產業的種種表現都呈現出這一特徵。」
事實上,為了避免價格的大起大落,國內相關協會和一些企業曾經做過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
俞觀文告訴記者,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曾經出面將石藥、華藥、魯抗、華星等幾大巨頭召集在一起,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類似「歐佩克」那樣的組織,以協調青黴素工業鹽價格。但遺憾的是,有的企業當面承諾得好好的,回去之後就撕毀約定。「其實我們也不是說要搞價格同盟,華藥、石藥、華星等這些廠家之間的產品還是存著價差的,比如說華藥的產品就要比別的廠家貴三分錢。」俞觀文說。
俞觀文坦言,在市場經濟中,國家不可能對原料藥價格做出要求,但相關部門完全可以採取措施對其進行宏觀調控,通過一些硬指標來抬高門檻,提高產業集中度,嚴控產能擴張。
2005年,為規劃產業發展、限制「三高」行業,國家發改委頒發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該目錄將所有產業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三大類,青黴素原料藥項目明確地被劃入限制類。可惜的是,一些青黴素原料藥項目還是前仆後繼地上馬。繼石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建廠後,聯邦製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以生產6APA的名義,又新建了生產一萬噸青黴素工業鹽、五千噸6APA(六氨基青黴烷酸)工廠。
「現階段一些企業在打擦邊球,一些地方還存著地方保護主義,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看到長遠利益。我們期待政府出台一些比較務實的產業發展規劃細則。」俞觀文坦言。
同時,俞觀文還表示,用環保標準調控原料藥生產行業是一個強有力的手段。他告訴記者,2006年出台的《國家采水標準》明確規定,青黴素工業鹽每產一噸僅能用水480噸,維生素C每產一噸用水235噸,這對不少企業來說是一個限制。儘管目前這個標準僅為推薦標準,不是強制標準,但是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對資源性產品的管控,這些措施都有利於提高青黴素原料藥生產的准入門檻。據悉,國家相關部門正醞釀加收「污染稅」,國家環保總局也正在考慮加大對企業污染的處罰力度。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崔彬強調,我國原料藥企業應該適時調整出口思路。
崔彬表示:「儘管我國是原料藥出口大國,但是我們在國際市場上依舊沒有話語權,定價總是跟著別人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企業在出口原料藥的時候往往重點考慮的是開發客戶,而不是開發市場。抓客戶的必然結果就是相互殺價。2008年企業應重點考慮維持好經營秩序,重新調整對國際市場的認識,統一國內、國際市場價格,而不是簡單地讓業務員在國際市場衝鋒陷陣。」
李東久強調,青黴素是一個低毛利、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企業想要在這個產業中獲得高收益,必須耐得住寂寞。「如果只是做投機性生產,那還不如做股票、做期貨。」
未來走勢難料
2008年1月29日,青黴素工業鹽主要生產廠家之一——魯抗醫藥發布公告稱,2007年1~12月,公司淨利潤將達2000萬元以上(上年同期未按新會計準則調整的淨利潤為-965.4萬元)。顯然,當年其原料藥的量升價增功不可沒。
但對下游製劑企業來說,原料藥價格上漲必然導致利潤空間縮小。酈志遠的焦慮也就在於此。那麼,2008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又將呈現怎樣的走勢呢?
記者發現,幾乎所有青黴素工業鹽主要生產廠家對這一問題都回答得極為謹慎。
李東久表示,2008年年初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仍然會倒逼。「這不是因為成本問題,而是一些企業要將庫存變現。」他表示,2007年底那些沒有下游產品的原料藥生產企業急於變現庫存,必然會出現低於成本的非理性價格。按照投資規律,大跌之後必然大漲,大漲以後必然大跌——「至於什麼時候漲,漲到多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青黴素工業鹽的價格走勢和多個因素相關。首先是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其次是製藥行業內環保政策的推行,再就是相關出口退稅政策以及人民幣升值等。」但毫無懸念的是,2008年企業青黴素工業鹽的經營成本將大幅提升。
「在2008年,環保會成為企業生存的高壓線。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有環保設施,但有的遠未達到國家標準,有的則是很少投入使用。2008年,企業將在環保上投入大量資金,這必然會帶來成本的提高。」某原料藥企業一高管表示。
哈藥集團製藥總廠進出口公司經理徐浙龍認為,產品價格必須符合價值規律。由於環保成本提高,石油、煤、電以及原輔材料提價,青黴素工業鹽的生產成本已經上升。青黴素工業鹽價格,2008年不可能出現低於6美元/十億單位的現象。否則生產廠家也承受不起。
在吳惠芳看來,2008年青黴素工業鹽價格將陷入「升降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國內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存在著漲價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國際需求方在經歷2007年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後,不會輕易接受原料藥價格再次上漲的要求。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具備完善產業鏈的競爭者的抗風險能力更強。未來三年裡,青黴素行業又將進入新一輪周期。」吳慧芳說。
更多青黴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青黴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