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金融行業分析報告 >> 合資醫藥企業在華動態分析

合資醫藥企業在華動態分析

2008-04-01 13:41: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醫藥這個涉及我國國計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產業,外資的進入在有力帶動我國醫藥產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加快境外品牌產品的國產化進程的同時,也對我國民族醫藥產業帶來嚴重的衝擊,外資的市場控制率、股權控制率、技術控制率不斷提升,新藥市場基本為外資公司控制,同時占有中國醫藥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期,中國醫保商會發布了一份《中國醫藥產業安全狀況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本土醫藥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下降,這裡面既有技術水平差別的主觀原因,又有不合理的藥品定價政策以及以藥養醫、醫藥不分開的藥品流通體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跨國企業在華醫藥領域的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06年底,我國已有合資和外資製藥企業約1500多家,占我國製藥企業總數的30%左右。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外資企業的銷售額占了我國整個醫藥市場份額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資藥和進口藥已占據60%~65%的市場份額;在醫療器械市場中,80%左右的份額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種的市場幾乎被外資產品所壟斷。

    自1981年2月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日本大冢製藥株式會社成立我國醫藥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製藥企業——中國大冢製藥有限公司以來,這20多年的時間裡,合資藥企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在我國醫藥市場中深深紮根,並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主攻醫院市場
   2002~2006年,在我國醫院市場中,合資企業的產品份額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從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市場份額擴大了近10個百分點;國產藥品略有下滑,從2002年的47.91%下降到2006年的46.53%;但下降幅度較大的是進口藥品,從2002年的20.42%下降到2006年的13.31%。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製藥企業引進外資合資化的進程加速,外資企業已經逐步從單純的藥品進口銷售轉移到在中國國內設廠生產銷售,使得合資企業的銷售比重大幅度提升。

    在合資製藥企業的投資方中,以美國和歐洲企業投資的合資企業銷售比重為主,其中由美國製藥企業投資或合資的企業在我國醫院銷售的比重最大,2006年占了37.14%的份額,呈現穩定的狀態;而由歐洲製藥企業投資或合資的企業在我國醫院銷售的比重排名第2,約占32.46%,呈現上升的趨勢;由日本製藥企業投資或合資的企業在我國醫院銷售的比重較小,2006年占4.75%,且呈下滑的趨勢。

    我國醫院市場是合資企業主攻的終端領域,匯集了幾乎所有的合資製藥企業。2002~2006年,合資製藥企業在我國醫院市場的銷售增長率平均達到25%,高於國內企業的增長率,顯示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2006年醫院市場前10位領先的合資企業均來自美國和歐洲製藥企業在華的合資企業,其中美國和歐洲各5家。排名第1位的為上海羅氏公司,其醫院市場份額為7.2%,其次為大連輝瑞,占了5.2%,其它依次為阿斯利康(無錫)(5.1%)、北京拜耳(5.0%)、賽諾菲聖德拉堡民生(4.7%)、杭州默沙東(4.3%)、蘇州禮來(3.7%)、北京諾華(3.5%)、上海施貴寶(3.4%)和江蘇華瑞(2.7%)。

    運作模式出新

    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展「三醫改革」以來,我國醫藥市場一直處於政策調整期,從整體層面上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等進程,牽動著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而從微觀角度看,藥品價格改革、處方管理規範、藥品分類管理以及稅費制度改革等將引發藥品消費終端市場發生了結構性調整。

    合資製藥企業和廣大國產企業一樣,同樣面臨政策出台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的是促進因素,有的是制約因素。如何面對這些因素,或者利用這些因素來規避風險,壯大自己是眾多合資製藥企業「本土化」進程所必須面對的。從近年合資製藥企業在我國醫藥市場的發展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趨勢:

    合資藥企獨資化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生產投資中,57%的跨國公司傾向於獨資新建;有37%的跨國公司願意與具備一定技術和生產資源或能力的企業合資;傾向於通過併購相關生產工廠來投資的跨國公司為28%。由此可見,獨資已經取代合資成為今後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首選。

    在我國醫藥市場上,外商投資越來越多地採用獨資方式設立企業,或通過收購中方股東的股份對原有合資企業實現獨資,使我國合資製藥企業呈現出獨資化趨勢。上海強生、賽諾菲-安萬特、費森尤斯等都是從合資轉變成獨資的。

    在華設立研發機構

    當前,醫藥行業外商投資發展呈現出從簡單的加工分裝向上下游產業延伸的新特點:一是為降低生物醫藥研發成本,已開發國家的跨國製藥企業在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同時,紛紛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向我國轉移研發環節的步伐明顯加快;二是外資通過合作、收購、兼併等合法的資本運作手段,攫取我國即將成熟的科研成果。繼2002年1月諾和諾德首家在中國(北京)設立開發中心後,已經相繼有羅氏、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世界領先的製藥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變處方藥為OTC

    在國外,處方藥轉變為非處方藥往往成為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最為實用的一種手段,在中國,合資企業以往更加注重的是藥品在醫院市場的銷售,產品在醫院的銷售往往能夠帶動在零售市場的銷售。但隨著我國藥品分類管理的實施、限售令的實施,特別是處方藥廣告限制政策的出台,一些常見疾病如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富貴病」的處方藥品在零售市場的銷售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在藥品廣告宣傳上。因此,將處方藥轉變成非處方藥使得合資企業在鞏固醫院市場的同時,也加大了對迅速增長的零售市場的投入。在合資企業中,做得最早最好的是西安楊森,其眾多的OTC產品如嗎丁啉、達克寧等,在OTC市場的銷售已經超過醫院市場的銷售。其它一些合資公司如上海施貴寶、中美史克、北京諾華等都是較早涉入OTC市場的企業。近年來,一些做醫院處方藥市場的企業借著處方藥轉為OTC藥的機會也大舉進軍OTC市場,如勃林格殷格翰的治咳藥「沐舒坦」、上海先靈葆雅的「開瑞坦」、阿斯利康的3片裝洛賽克等等。雖然其間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這種趨勢在今後的市場爭奪中依然會出現。

    製劑生產本土化

    跨國製藥巨頭在我國的藥品銷售模式發生逐步的改變,回顧發展模式,無不經歷以下幾個階段:藥品進口階段、合資建廠階段、藥品分裝銷售階段,以實現藥品生產本土化(其中有一部分產品還返銷國外)。2002~2006年,我國進口藥品的比重呈現逐步下滑,而合資藥品銷售的比重明顯上升的趨勢就可以看出,跨國製藥巨頭已經將重點產品的生產放到了國內合資廠家生產銷售。而隨著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越來越規範,外企引進新藥的最大顧慮逐步消除,近幾年很可能是外資新藥在國內生產銷售的高峰期。如禮來就表示,今後5年將在中國加速引進15種新藥,這種新藥上市速度是之前少有的。而諾華、羅氏、阿斯利康等也都紛紛表示,會加快在中國的新藥上市速度。

    加緊第三終端市場開發

    合資公司進入中國醫藥市場時,處方藥的引進和銷售首當其衝,以滿足我國一、二類城市藥品的需求。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市場和城市社區這些第三終端市場的醫療投入和政策傾斜,促使我國農村市場和城市社區市場的藥品消費潛力獲得了釋放,也給國內藥企的營銷提供了發展的平台。而國內合資製藥企業如西安楊森、中美史克等早就注重和介入到第三終端市場的開發上,西安楊森宣稱,其OTC產品里有60%以上的銷量來自於第三終端,而中美史克則已經制定相關操作計劃開始著手農村市場開發的試點。

更多合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合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