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廣西農機下鄉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廣大農村農業機械普及率和機械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經過農機部門的不斷實踐和探索,融水縣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基本形成。
一、農業機械裝備迅速增長
據統計,自2006年首台國家補貼高性能水稻聯合收割機落戶融水縣以來,該縣新增國家補貼購置農業機械7767台,其中:耕整機及小型拖拉機5030台;大中型拖拉機26台;插秧機192台;收割機(含斜掛式割曬機)278台;甘蔗中耕培土機44台;動力打穀機1467台;其它機械730台。農業機械裝備量增長迅速。在裝備結構上,水稻和甘蔗等主要作物的重要生產環節,如耕作、種植施肥、田間管理、收穫均配備了專用的農業機械,為普及水稻、甘蔗生產機械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融水縣是國定貧困縣,是全國成立最早的苗族自治縣,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環境,所轄20個鄉(鎮)中有17個在山區,素有「大苗山」之稱。隨著勞務輸出的不斷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逐年增多,農業生產缺乏勞動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就如何發展山區農業機械化,解決勞動力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問題,農機部門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思考,並在引進、示範、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進行大膽的實踐。
(一)大力推廣耕作機械,提高耕作機械化水平。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青年數量的增加,在廣大農村勞動力明顯減少,解放各家各戶飼養耕牛的勞動力勢在必行。多年來,農機部門深入宣傳推廣耕作機械化技術,一些先進適用的小型耕機械及技術倍受群眾青睞,農業機械正逐漸取代耕牛成為新的耕作工具。
1、2008年11月27日,柳州市農機局局長陳宏深入融水縣四榮鄉東田村田頭苗寨開展農機化工作調研,向群眾宣傳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並對小型機械在山區作業的適用性、普及程度進行分析。陳局長指出,要結合山區的實際引進推廣耕整機、插秧機、收割機等機械,發展山區水稻生產機械化,逐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2、2009年4月18日,縣農機局組織農機監理站、農機推廣站、農機校有關技術人員深入四榮鄉東田村田頭屯舉辦四榮鄉春耕生產農機技術培訓會,現場培訓耕整機、拖拉機操作、維護技術和農機安全生產知識,機手、群眾100多人參加培訓,其中農機操作手53人。
3、2010年4月17日,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組織在汪洞鄉騰合村舉辦的全縣山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項目培訓、演示會,汪洞鄉及周邊的鄉(鎮)有關領導、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村「兩委」幹部和騰合村群眾共300多人參加會議。市農機局副局長陳德謙到會指導。會議組織不同農機生產、經銷企業的多款微耕機進行旱田、水田現場耕作演示,讓群眾親身感受小型農機的先進性、適用性,進而廣泛宣傳推廣,提高利用率、普及率。
2007年8月,筆者在四榮鄉四合村板欖屯耳聞目睹「小鐵牛」鬧「雙搶」的熱鬧景象:一片隆隆的機器轟鳴聲,有在田間耙田作業的;有夫妻2人正抬著從已耕好的田塊到另一塊田的;有在小河中洗車、保養的……。此情此景,讓人真正領悟「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深刻內涵,山區一樣能發展農業機械化。該屯距鄉政府約8公里,距融水縣城32公里,是個典型的小山寨。據調查,板欖屯共30戶人家,2007年擁有「小鐵牛」(微耕機)16台,多功能拖拉機2台,而傳統耕作方式的畜力只有2頭耕牛和2匹馬。板欖屯正是山區鄉(鎮)耕機械化的縮影。
據統計,截至2010年9月止,全縣耕作機械擁有量為:微耕機6300台;手扶拖拉機1085台;大中拖50台。2009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20.1萬畝,水稻生產耕作機械化水平為71.3%,與2007年相比增長69.8%。
(二)引進、示範、推廣水稻聯合收割機及機收技術。
1、1999年,縣農機局購置全縣第一台水稻聯合收割機(桂聯牌全餵入式),縣農機局局長龍克堅帶領農機技術人員深入融水鎮開展機收作業,積極宣傳推廣機收技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在之後的幾年間,該機先後到合浦、賓陽、武宣、柳州沙塘等地開展跨區域機收作業。
2、2006年,首台國家補貼高性能水稻聯合收割機(太湖牌半餵入式)落戶融水,並積極投入平原區和睦、永樂、融水三鄉(鎮)開展水稻機收作業服務,群眾逐漸認可並接受機收技術。當年夏收期間,該機完成機收面積1080畝,收入8萬多元。2006年末,該縣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為20台,當年機收面積8100畝。2008年夏收、秋收期間,該機先後投入到貴州、四川,欽州、貴港、東興跨區機收作業和在本縣機收作業,共完成機收面積2200畝,機收收入16萬多元。駕駛員吳仕明被表彰為全區「十佳機收作業能手」,是融水縣首位區級農機作業能手,也是柳州市2008年唯一獲此殊榮的農機手。
3、2009年8月2日—3日,縣農機局組織在融水鎮舉行科豐割曬機操作技能培訓會。來自全縣各鄉(鎮)有意向購買科豐機械的農戶代表和農機管理員共80多人參加培訓活動。在培訓會之後,農機局組織農機幹部和廠方技術員深入各鄉(鎮)開展現場培訓。
1999年以來,市、縣農機部門在融水縣舉辦水稻機收作業現場會、收割機宣傳展示會26場,操作技術培訓會46場,培訓機收作業人員500多人次,印發宣傳資料2萬多份。推廣水稻聯合收割機149台,斜掛式收割機(割曬機)219台,機動脫粒機5214台。2009年完成機收面積4.35萬畝。
(三)引進、推廣機械插秧技術,逐步改變群眾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插田的狀況。
1、2007年,縣農機局首次引進水稻插秧機,並於4月19日在融水鎮紅色村召開融水縣首次機械插秧現場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娜玲,市農機化管理局有關領導參加會議。縣作風效能辦、財政局、農業局有關領導,各農業大鄉(鎮)分管領導、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農機管理員、農機大戶,縣農機局幹部職工和群眾共500多人觀摩會議。會議現場發放財政補貼機具4台,其中手扶步進式插秧機2台,小型水稻聯合收割機2台。
2、2008年,縣農機局在融水鎮西廓村劉公寨屯實施水稻機械插秧示範項目,於4月20日召開機插現場會,有關鄉(鎮)分管領導、農機管理員、插秧機機主,縣農機局領導及有關技術人員參加會議,縣人大副主任何來源出席此次會議。
3、2009年5月26日,縣農機局組織在四榮鄉東田村田頭屯舉行機械插秧現場會。在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下,機手駕機插田,一塊0.8畝的稻田,用15分鐘就輕鬆插完,工作效率和效果讓現場圍觀群眾滿意。在田頭屯實施機械插秧,是融水縣山區鄉(鎮)機械插秧「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4、2010年3月29日—31日,縣基層辦、農機局組織在縣委黨校舉辦自治縣2010年培養農機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班,123名農機科技致富帶頭人參加機械插秧技術培訓。縣農機局局長肖紹福在會上就培養農機科技致富帶頭人活動進行具體部署和培訓,副縣長吳兵培作重要講話。
自2007年以來,縣農機部門組織舉辦機插育秧、插秧機操作技術培訓、機插現場會20場,培訓插秧機操作手200多人。推廣插秧機192台。2010年秧完成機械插秧面積0.9萬畝。
(四)創新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1、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更多農業機械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機械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