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在70%的零部件產品中,本土企業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幾乎全為本土供應商所獨占,如車身零部件、變速箱零部件、GPS、剎車片等產品。然而,在EMS發動機控制系統、ABS系統、三元催化器、自動變速箱、高壓燃料泵等十大高科技汽車零部件領域,外資企業占有絕對競爭優勢,控制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幾乎全部為外資所壟斷。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我國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資源、廉價勞動力來爭取市場。有調查顯示,中國許多整車企業單車利潤都在1000元以下,而向上中高端市場突破過程中又遭到外資品牌的打壓,技術缺失、品牌乏力使得許多企業都無功而返。更嚴峻的是,外資品牌在堅守高端的同時,進一步將觸角下探到低端車市場,使得自主品牌原有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 「如果再不改變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問題,中國汽車企業的未來堪憂。」有業內專家無不擔憂的評論。
如何突破核心技術,這是業內每一位有志之士所關心的問題。亞洲最大的柴油動力總成製造商歐意德動力集團總裁徐恆武認為,中國汽車業突破必須要有政策的支持,同時也要靠企業自身的突破。
別讓零部件缺陷拖了汽車工業的後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我們要建成汽車強國,零部件是最重要的基礎。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整車企業發展較快,但缺乏強大的國內零部件企業作為戰略夥伴,高端零部件企業幾乎全為外資獨資和控股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