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鋼鐵產量減產21.5%,但在中央4萬億投資計劃的強烈刺激下,中國鋼鐵業仍舊「大幹快上」。全年粗鋼產量比上年增長13.4%,增幅排世界第一。不過,直到2009年5月,我國鋼鐵行業才暫時扭轉連續數月虧損的局面。然而,當年我國鋼鐵行業虧損面仍高達28%,虧損總額為165億元。
2010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97億元,銷售利潤率2.91%,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其中實現利潤前20名企業的利潤約占83%左右,而大多數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
2011年1月,進口鐵礦石均價151.4美元/噸,同比漲幅66.1%。伴隨二三月份每噸鋼材價格下跌400元,進口鐵礦石價格也回落了13%,不過3月底鐵礦石價格再度上升,4月上旬進口鐵礦石的港口價格已經達到183美元/噸,許多鋼鐵企業再次陷入虧損。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一季度我國工業運行情況,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55億元,同比增長34.3%,可以說,一季度我國工業開局良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我國粗鋼產量高達1.7億噸,創下了我國鋼鐵工業史上最高的產能記錄。國家嚴厲要求鋼鐵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粗鋼產量卻不降反升,許多地方小企業都是耗能比較高、污染比較嚴重的,如果他們的產量再保持這麼高的速度增長下去,會對今年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產量創了歷史新高,但是銷售卻不容樂觀。鋼材交易低迷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鋼材庫存的直線攀升。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庫存比年初增長了40.6%。在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看來,整個鋼鐵工業的產能嚴重過剩,高價購買鐵礦石生產的大量鋼材長期積壓,不僅對國家經濟建設帶來影響,對我們行業也是一個災難性的問題。由於鐵礦石等主要原材料的上漲,今年1、2月份,我國鋼鐵的生產成本比上年同期上漲29%,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今年前兩個月的利潤僅僅159億元,產品銷售利潤率2.94%,明顯低於全國工業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6.4%的水平。對此,中華商務網首席分析師馬忠普認為,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瘋狂漲價問題上缺少產業鏈上的戰略調控能力,是造成整個行業進入微利時代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我國鋼鐵工業亟待轉變發展方式。目前,我國鋼鐵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7000多家,其中小型企業多達6000多家。中國鋼鐵企業從業人數高達300萬人,在全國31個內地省及直轄市中,唯有西藏和寧夏兩區沒有鋼鐵企業,其他29個省均設有鋼鐵企業。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認為,在這種低水平重複建設的背後,產能過剩造成資源浪費,品質低下無法適應高端需求,亟待轉變發展方式。
伴隨我國鋼鐵需求快速增長的過程,鋼鐵企業走的是一條依賴進口鐵礦石的路子。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鋼材生產和消費已經從本世紀初的1億多噸,猛增到目前的6.2億噸。伴隨這個過程,鐵礦石進口也從幾千萬噸猛增到去年的6.18億噸,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達到60%。但是國際三大礦山壟斷資本掌控了國際鐵礦石市場70%以上的資源,而中國鋼鐵企業卻沒有走出去,從戰略上發展自己的國際鐵礦石產業鏈生產經營,過度地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這樣就被三大礦山一步步逼上購買高價鐵礦石的陷阱,最終行業陷入微利的險境。由於中國鋼鐵企業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上沒有一定數量規模的權益礦和戰略調控力,以為協議礦總比現貨礦便宜,再加上對國際資本炒作鐵礦石的嚴重性估計不足,結果被三大礦山牽著鼻子走,從年度協議演變到季度協議和月度協議,價格直逼現貨礦。並且通過所謂的鐵礦石價格指數定價,直接參與中國鐵礦石市場的價格炒作。在國際金融資本炒作海運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背景下,不斷推升中國的鐵礦石市場價格。
中國鋼鐵企業正被國際資本和三大礦商一步步逼上全球鐵礦進口最多、鋼鐵產品產量最多、成本最高、利潤最薄、缺乏市場競爭力的險境。鋼廠在無法承受虧損的情況下,只能把鋼價越抬越高,增加下游用鋼行業的成本,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風險。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也將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中國企業對國際礦業資本的經營模式缺乏警惕。他們直言不諱:股東資本追求的是高額投資回報,而不是鐵礦石企業同相關產業的互利共贏。2010年國際鐵礦石漲價使中國多支付1900億元,三大礦的利潤已經是中國鋼鐵企業利潤的20倍。特別是從近幾年世界經濟的博弈中看得很清楚,通過推升鐵礦石價格,打壓中國鋼鐵工業,進而影響中國下遊行業的競爭力,正是國際資本推升鐵礦石價格的又一個戰略目標。如果中國鋼鐵企業建立自己的國際產業鏈優勢和一定數量的國際權益礦,三大礦強行漲價就會面臨市場份額減少的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可以影響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戰略調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