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機械行業分析報告 >> 再製造行業跑步前進向規模化發展

再製造行業跑步前進向規模化發展

2011-09-26 10:11:4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由於能源日漸趨於緊張、氣候環境惡化的影響,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成為世界關注的話題。全球倡導低碳節能,我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伴隨鐵礦石價格上漲、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等實際現狀,我國要達到這一減排目標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也正是這樣的硬性約束指標,推動了我國工程機械再製造行業的加速發展,促進我國循環經濟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工程機械再製造產品具有降低成本、節能環保兩個鮮明的特點,是一種高端循環再生方式。用先進技術將廢舊的機械設備按照製造業的模式進行徹底拆解翻修,生產出完全等同於新產品性能和質量的再製造產品,從而達到高效的二次利用。再製造產品利用尖端技術不僅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獲得盈利,還通過減少廢物排放及降低對製造新零件所需原材料的需求,為環境保護提供解決方案。再製造產品比新產品的製造節能60%,平均有70%的部件都是可以被再利用的,在製造過程中可以節省80%以上的能源消耗,價格平均只有新產品的30%-40%,成本實際上不到原來的50%,毛利率遠遠高於新品。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一種高級形式,再製造為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節能減排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工程機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策給力 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從1999年「再製造」概念首次引入中國,12年來我國雖然成為了世界工程機械生產大國,但在再製造領域仍處於初級階段。由於政策支持力度不強,整體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用戶認可度不高,涉足再製造行業的企業鳳毛麟角,「被進入」現象比較突出。近兩年,在多元化市場供求和市場保有量不斷增加的雙重催化下,以及走循環經濟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國家積極出台各種利好政策,為加速再製造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

  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審批了東風康明斯、玉柴機器、濰柴動力等14家企業作為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業試點。

  2009年12月,工信部選定了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中聯重科、三一等7家工程機械企業在內的35個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作為首批機電產品再製造試點。2009年,國家頒布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確定國家支持企業開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具機等產品的再製造。

  2010年4月,國家發改革委表示,今明兩年將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再製造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十二五」時期我國促進再製造產業健康發展的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同時,將制定相應法規,解決再製造企業資質管理、再製造發動機產品登記備案、再製造標識管理等問題,完善回收和銷售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再製造典型企業。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再製造產品目錄》,研究制定對列入目錄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鼓勵消費者使用再製造產品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優先採用再製造產品的激勵政策。

  2011年9月14日,發改委下發《關於深化再製造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擴大再製造產品的種類和範圍,繼續組織開展再製造試點,並提高扶持力度。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曾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加大對再製造產業的支持力度。《通知》內容包括:適當擴大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品範圍;繼續開展發動機、變速器等產品再製造,增加傳動軸、機油泵、水泵、助力泵等部件開展再製造;開展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再製造試點;鼓勵再製造技術公司為冶金、礦山、化工等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和相關服務,開展專業化再製造服務試點;探索完善可再製造舊件回收和再製造產品銷售渠道,開展相關網絡建設試點;加強再製造相關專業化國產裝備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此外,《通知》還顯示:發改委將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對試點單位的重點工程、技術研發、舊件逆向回收體系和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對納入國家試點單位的再製造企業,給予包括信用貸款在內的多元化信貸支持,並優先將成熟的再製造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納入國家鼓勵的相關名錄。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同國家有關部門組成《再製造產品目錄》編制小組,將根據再製造試點情況,把符合新品標準、規模化生產的再製造產品納入目錄,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並且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優先採用再製造產品。

  再製造業前景無限經濟效益可觀

  我國工業行業每年因腐蝕、磨損而產生的經濟損失分別占到全年GDP的4.5%和5%,而已開發國家兩項加起來的損失在4.5%列5%區間內,「再製造業每年可為國家節約1550億元」。實踐證明,再製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甚至超過新品,而其成本僅為新品的1/4,節能達到60%以上,節材超過70%,最大限度地挖掘製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可讓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而與此同時,再製造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將急劇放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進口的設備就達到萬億元,這些設備即將陸續進入報廢期。

  就目前來看,再製造並不是回收再利用,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循環經濟,但卻是建立在回收循環體系基礎之上的。也不是簡單維修,因為再製造的本質是修復,是高科技含量的修復術,最終產品是一個全新的產品,而不是二手貨。因此,再製造一方面符合循環節能產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則符合節約型社會的理念。比如說在以色列,一架廢舊波音747的回收價格大概在200萬美元,但以色列將廢舊客機再製造成貨運飛機,售價達到8000萬美元。而新的貨運飛機售價則為1.3億美元。這顯示出,再製造業不僅利潤豐厚,還意味著可給相關需求方提供更為廉價可靠的商品。

  目前全球再製造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有75%來自美國,其中汽車和工程機械再製造占2/3以上。在國外,再製造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製造不僅節省了生產線投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還大大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商機無限、利潤可觀,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國是裝備製造及使用大國,設備資產已達幾萬億元,14種主要機型工程機械保有量達290萬台。隨著我國進入機械裝備報廢的高峰期,再製造產業在社會、資源、環境效益等方面的優勢決定了發展再製造產業勢在必行。我國工程機械設備大多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目前全國80%的在役工程機械超過保質期,如果將被淘汰的裝備產品進行修復,便能以較少的成本,獲取較大的回報,並減少能源消耗。有專家預測,中國再製造市場每年的規模可達100億美元。

  群雄逐鹿 再製造業小跑前進向規模化發展

  國際巨頭卡特彼勒於1973年開始再製造業務,在經歷了近30年的摸索發展期後,在近10年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全球最大、技術實力最強的再製造巨頭,再製造業務成為了卡特彼勒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卡特彼勒每年循環利用超過1億磅的報廢鐵,主要用於再製造發動機、變速箱和液壓零部件。卡特彼勒憑藉先進的技術相繼進入中國工程機械再製造領域,在中國尚未大規模開發的市場中搶得先機。2008年,卡特彼勒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三家再製造中心。2009年上半年,卡特彼勒又先後在順德、成都建立面向消費終端的再製造回收點。但其在中國推廣再製造業務並不順利。2009年卡特彼勒與玉柴合作,為玉柴柴油發動機和零部件以及部分卡特彼勒柴油發動機和零部件提供再製造服務。

  在中國再製造市場巨大前景下,國內企業通過合資或者獨資等不同方式開始分享這塊蛋糕。

  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再製造中心起步較早,並已形成初步業務模式和一定產品規模等諸多優勢。濰柴動力於2008年成立濰柴動力(濰坊)再製造有限公司。玉柴於2006年啟動發動機再製造項目,並於2009年12月與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為玉柴柴油發動機和零部件以及部分卡特彼勒柴油發動機和零部件提供再製造服務。2009年2月,東風康明斯與美國康明斯簽訂了再製造項目合作協議書,融合美國先進技術開拓中國再製造市場。柳工於2009年5月啟動西南再製造中心項目,從柴油機再製造的培訓開始,繼而向工程機械液壓系統泵、閥、油缸、液壓馬達等零部件的再製造過渡,最終將推進裝載機、推土機、挖掘機等各類工程機械整車的再製造。

  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報廢量將達到120萬輛左右,這為我國再製造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再製造資源。

  據了解,柳工已經在再製造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投入,今年計劃投入7000萬元建設零部件再製造基地和整機再製造中心。柳工目前的再製造產品主要包括裝載機的變速箱、液壓閥、液壓缸、驅動橋、液壓泵、制動元件、傳動軸等高價值零部件。柳工計劃到2012年,其零部件再製造產品產值將達到8600萬元,再製造整機520台,從而使柳工機械再製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配件份額的5%~10%。根據公司戰略規劃,到2015年,柳工零部件再製造業務將實現銷售2.5億元,對內形成門類齊全的再製造技術,提升再製造工廠的能力,對外形成系統的整機再製造技術並全面支撐經銷商的整機再製造業務。

更多再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再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