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2013年的重機行業市場持續偏冷,增速一再下降,進入發展的低谷期。目前只有少部分企業基本滿足全年訂貨,且仍存在品種不均衡、合同安全性欠佳等隱患,而大部分企業經營難度加大。礦山機械、物料搬運機械增幅下降一半以上,有不少中小企業接近關門。
2013年及未來兩年,如果世界及中國經濟沒有大的改觀,這可能將是中國重機行業最為寒冷漫長的冬天。截至2013年10月底,上重公司銷售、毛利率、淨利率較2012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當年承接訂單量與預算也有較大差距,難以支撐年度銷售目標;因宏觀經濟軟復甦,上游項目因缺少資金等原因啟動較慢,在手合同遲遲不能生效。同時,應收帳款、存貨居高不下,應付帳款壓力大,現金流持續緊張。銀行貸款多,利息負擔重,公司短期內扭虧為盈難度較大。
以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七大重機」為龍頭的重機行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大連重工表示,此次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前所未有,可以說是該公司重組搬遷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
中信重工也認為今年乃至未來兩三年內,經濟走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重型裝備企業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應做好更艱苦、更持久的應對準備。
中國一重表示,去年一重主營的冶金設備、核能設備、重型壓力容器、大型鑄鍛件、鍛壓設備、礦山設備銷售額都出現了一定的下滑。
太重認為,未來兩三年乃至更長時間,重機行業面臨的形勢和困難都十分複雜,這是由市場供求關係以及中國新興工業化道路的選擇所決定的。
市場不好是全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對比國際先進企業,一重負責人認為導致重機企業處於困境的有自身原因:首先,企業產品較為單一,其次,我國重機企業尚不具備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人才結構方面,國際先進企業藍白領比例為3∶7,一重為藍白領比例7∶3。針對目前行業的不足,中國一重董事長吳生富說:「目前,世界一流的裝備企業是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而我們一重還僅僅是一家製造商,處於產業鏈的低端。而長期處於低端,企業就不會有好日子過。」
針對企業目前的問題,一重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是不能只關注小微企業,大中型企業更要關注。如大連重機共有五十餘家小企業配套,如果大連重機倒閉,這些企業也活不了。大企業是具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的,國家可以制定發展重型裝備製造規劃指引,重點建成一兩家國際型集團企業。二是希望首台(套)國產設備的認定、使用風險補償機制、鼓勵研製的補償辦法儘快出台,支持重型機械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
閱讀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0-2015年隨車起重機市場發展前景研究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
同時,建議國家產業政策的技改投入資金支持比例加大到30%~50%,同時對關係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給予延長設備折舊年限的政策。並讓重大技術裝備企業進入軍工高端研製領域,發揮這些民用領域領軍企業的優勢和能力,為國防建設發展貢獻力量。三是由於受我國重型裝備製造發展起步晚的限制,對國產設備的信任不夠。建議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央企優先購買裝備製造央企產品,並納入業績考核。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繼續給予購買國產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的政策,鼓勵企業購買國產設備。
四是建議加強市場規劃,防止重複建設,以行政審批方式等嚴格控制行業企業重複建設。
目前,國家對重型裝備發展統一規劃力度不夠。重大技術裝備的用戶,往往是電力、冶金、石化、鐵路等具壟斷特點的行業,這些壟斷企業往往在擴展自己的裝備製造體系,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也因重複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應該採取措施解決第二製造體系的弊端。
一些非本行業企業也都新建低端重型裝備製造企業,盲目擴建嚴重。如鋼鐵行業大多數都有機械製造公司,鐵路建設企業建起了盾構機製造廠,結果是低端能力(僅具有製造能力)大量過剩、能力放空和無序競爭、血拚價格。
五是目前我國製造、設計、總包環節都各自為戰。身處製造環節的重機企業,成本高,利潤薄。因此建議企業之間能用投資的方式,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如將具有總包資質的鋼鐵冶金研究院與重機企業聯合,將大大提高研發生產效率及產品利潤。
「十二五」是我國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同時也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戰略轉型機遇期。將面臨更大、更多和更複雜的挑戰,進入爬坡過坎的新階段。對企業而言,面臨的調整轉型和創新升級難度極大,同時也存在著升級並跨入新台階的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