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污染的治理終於走進公眾視野。
日前,曾被稱為「中國汞都」的貴州萬山特區擬投資20億元對4783畝污染耕地進行修復,萬山汞礦因資源枯竭於2001年關閉,而之後十多年,當地居民仍然飽受離異、失業、汞中毒甚至死亡的困擾。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土壤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直到近年「汞都」、「鎘大米」、血鉛超標等事件不斷曝光,土壤污染才開始真正得到重視。
2014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環保部部長周賢生提出要「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這是國務院確定的本屆政府環境保護三項重點工作,也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環保工作的大局。4月,環保部聯合國土部首次公布了全國土壤普查結果,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總體不容樂觀。
廣東省地質學院測試中心高級工程師趙秋香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土壤污染的有關研究。她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國內的修復技術與國際水平仍有差距,雖然目前農田的污染以中輕度為主,但由於重金屬污染具有累積性,長期而言對農作物和人體健康影響極壞。
「目前科研機構和企業還沒有很好的合作,希望政府能夠儘快牽頭,緊密聯合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趙秋香說道。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土壤治理與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提升到同一高度,也表明國家未來在環保治理上的重心也將往土壤治理上偏移。」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土壤治理相比大氣、水污染的防治複雜,企業盲目跟風介入可能將產生一定的產業風險。
神秘的土壤普查
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下稱「《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總體不容樂觀。《公報》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南方土壤污染重於北方,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全國土地鎘含量增幅最多超過50%。
事實上,這是我國首次公布全國土壤普查結果。此次普查環保部耗時近8年,預算資金高達10億元,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但上述數據卻一直沒有公布。據了解,該報告早已於2010年完成,詳細數據卻未公開披露。
然而隨著近年「鎘大米」、血鉛超標等事件不斷曝光,土壤污染的真實情況越來越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除了耕地污染外,採礦、廢氣排放、污水偷排等方面亦令人擔憂,急速城鎮化後遺留下的大筆「欠債」仍需時間償還。
有專家表示,在沒有整體治理方案出台前,全國污染土壤狀況一旦公布,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擔憂和經濟損失。
上述說法亦得到了驗證,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發布前一個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率先出爐。在此前,環保部制定已經先後發布《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污染場地術語》等5項污染場地系列環保標準。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的2013-2017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了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依法推進土壤環境保護、堅決切斷各類土壤污染源等多項目標,計劃重點是要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開展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複試點、建設6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示範區。
與《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即將推出的《水污染防止行動計劃》相比,《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正式發布只是宣告打響土壤修復的第一槍。「我們的大氣和水污染治理已經走了將近40年的歷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幾乎還沒有動。」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曾坦言。
「搶食」治土盛宴
根據早前發布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撥款300億元用於全國污染土壤修復。有業內人士保守估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土壤修復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業內為此算了一本帳:據環保部估算全國中度、重度污染土地約5000萬畝,如按照50%的受污面積處理,即2500萬畝地,按照挖3米深的標準,每立方米1.9噸,如每噸土修復需1000元左右,則治理需要超過萬億,所需資金遠超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治理計劃。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道,國家為確保糧食安全,已經先後多次表示必須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而近兩成的受污染耕地不可能全部變更其使用用途,因此大規模的土壤修復工作將不可避免。
嗅覺敏銳的資本聞風而動,紛紛開始涉足這一新興產業 。根據時代周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市場上已有十多個土壤治理概念股,其中天瑞儀器和華測檢測主攻土壤檢測領域,東江環保 、永清環保 、維爾利企業主營土壤修復技術及工程,而東方園林 、鐵漢生態則提供園林綠化和生態修復服務。
盤雨宏向記者指出,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量極大,但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土壤污染治理目前並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無論是產業鏈上的深度還是長度都需要進一步地延伸,才能滿足當下和未來的龐大需求。」 盤雨宏說道。
天瑞儀器董事會秘書肖廷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前幾年的全國土壤普查中,國家環保部曾向天瑞儀器購買重金屬檢測設備。他表示,近年來天瑞儀器的重金屬檢測設備銷量略有提升,但短期內沒有太大的市場需求。「檢測設備主要用於前期的普查工作,銷量受政策的影響比較大。」 肖廷良說。
在土壤修復工程上,鐵漢生態一直占有技術優勢,去年年報數據顯示,其生態修復產品帶來的營業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將近三成。但鐵漢生態的董事會秘書楊鋒源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實際上鐵漢生態在土壤修復的業務上並不多,而且近年來所占比重逐漸降低。
相比之下,一直作為園林行業龍頭的東方園林開始瞄準這一龐大市場,試圖開闢新的利潤增長點。東方園林在2013年年報中提到,受中央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審計力度的影響,對「市政園林工程的推進造成一定壓力」。但與此同時,當前嚴峻的生態環境亦為東方園林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趁勢轉型成為可行之選。
2014年6月,東方園林與美國知名環保集團TETRA TECH簽約並開展合作項目,董事長何巧女表示,東方園林目前正專注於小流域水生態治理、土壤修復和礦山修復。截至目前,東方園林已經分別與清華、人大、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高端學府、研究機構建立研究院和合作平台,其進軍土壤修復市場顯得雄心壯志。
「雖然土壤修復產業處於快速上台階時期,但對修復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土壤治理相對比較複雜,所以解決方案綜合性較強,缺少經驗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原因。」盤雨宏認為,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在這一新興行業里占據先機,盲目跟風介入可能將產生一定的產業風險。
治理任重道遠
國家發改委 、國土資源部 、財政部等單位曾於2008年、2009年、2012年先後分三批評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內蒙古 、遼寧 、吉林等傳統資源大省均榜上有名。
這些城市由於採礦而被破壞的環境,農地和河流亦被污染,無法灌溉和耕作致使當地的經濟走向惡性循環。
實際上,土壤修復的工作遠比想像中複雜和繁重。趙秋香指出,目前的土壤修復工作需要多管齊下,截污和復土必須並重。據她介紹,韶關是目前廣東省內土壤重金屬超標較為嚴重的地區,其中大寶山等區域的情況令人堪憂。而去年央視曾曝光韶關「鎘大米」一事引起全國轟動。
而在「中國汞都」貴州萬山和「廣東第一電子垃圾鎮」汕頭貴嶼,情況仍不容樂觀。據官方數據顯示,萬山受污染的土地面積約10萬畝,涉及10萬人左右;而汕頭貴嶼的循環經濟產業園亦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盤雨宏認為,這些資源枯竭型城市需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工業產業結構由資源主導向多元結構轉型,擺脫單一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才有可能獲得重生。他表示,如廣東「電子垃圾鎮」的轉型,通過建立環保產業園,在發展資源回收業務時加強環保建設,杜絕二次污染。
6月30日,北京首都創業集團宣布以9.5億紐西蘭元(約合51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紐西蘭最大固廢處理公司,這成為中國企業在環保領域的最大海外收購。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下一步計劃在環境整治,以及水和固廢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一直被房產業界視為北京「地主」的劉曉光高調進軍垃圾處理項目,或許可以視作中國土壤治污新力量的出現。
更多土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土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