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銀行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分析

2014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分析

2014-07-31 14:32:2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蓬勃發展,為實體經濟的融資客戶解決了資金需求,為廣大投資者帶來了財產性收益,也為銀行的經營轉型、收入結構調整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貸款規模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商業銀行將理財資金投資於未在公開市場交易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將本應在表內的風險資產轉移出表。

  為了防止非標債權業務規模過快擴張,促進銀行理財業務回歸本源,去年3月和今年7月,中國銀監會相繼發布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從監管層面對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勾勒出了大致輪廓,那麼究竟理財業務將去往何方?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如下:

  一、理財業務本質的回歸

  銀監會於2005年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其中綜合理財服務,是指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

  銀監會新規明確規定:「理財業務與信貸業務相分離是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相對應,獨立於銀行信貸業務;本行信貸資金不得為本行理財產品提供融資和擔保;理財業務應回歸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可見,理財業務必須打破傳統信貸業務的桎梏,在客戶委託授權的前提下,由銀行代表客戶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同時以銀行進行的專業資產管理行為作為收費基礎和收入來源。只有這樣,理財業務才能從信貸業務的附庸走向獨立成熟的資產管理業務,才能在利率市場化後、繼續保持其勃勃生機。更多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商業銀行銀保合作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二、理財資產進一步向標準化資產轉移

  目前,監管部門意圖讓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業務,在回歸過程中,理財資產去非標化是各家銀行的必由之路。

  根據權威統計,截至2013年底,銀行理財資金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占比約為31%。根據銀監會要求:「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相對應」,「本行信貸資金不得為本行理財產品提供融資和擔保」,「本行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這一要求將從根本上扭轉目前以短期滾動發行的理財產品支持長期的信貸類理財資產的通行做法,對理財業務的資金投向產生深遠影響。

  從標準化資產的供給來看,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化、直接融資占比的提高、資產證券化的深入開展、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資產管理計劃期從試點走向成熟,標準化資產將會給理財業務投資環節提供更多選擇、並為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怪圈奠定基礎。

  三、理財產品從「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轉化

  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都為「預期收益型」,產品說明書中即列明了預期收益率。儘管說明書中必須載明「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警示標語,但從實踐來看,較少有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能按預期最高收益率兌付收益,而本金損失的案例更是鳳毛麟角、一旦出現就可能演化成銀行巨大的聲譽危機。

  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 「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將與存款同質化,市場吸引力將會下降。而「淨值型」產品更符合資產管理的本質要求和監管部門的對於理財業務「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範、歸口管理」的四項基本要求。「淨值型」產品能夠強化銀行和投資人雙方「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認識,能夠通過投資於標準化資產實現公允估值,並能夠以銀行的資產管理行為而非利差作為收費的基礎,因而「淨值型」產品雖然目前在市場上占比較低,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理財業務收入性質的轉化

  理財業務收入性質的轉化是上述三點轉化的必然結果。目前,各行理財收入主要體現在銷售費、託管費、產品管理費等。在「預期收益型」產品中,產品說明書一般明確列示了銷售費、託管費的固定比例,而產品或資產管理費則多為理財資產投資收益扣除固定費用和投資人收益率後的差值。投資人並不知曉產品項下資產的真實投資收益及銀行實際提取的管理費水平。若一筆理財產品投向固定融資成本的非標資產,銀行就可以通過期限錯配的方式以相對便宜的資金成本吸取理財資金,用「借短投長」方式提高資產收益與投資人收益的差額,從而提高收入。但該類收益更類似於傳統信貸業務中的存貸款利差,而並不能體現銀行管理理財資產的能力或水平。

  淨值型產品的運作方式類似於公募基金。以工商銀行發行的一款淨值型理財產品為例,工行除收取0.5%的銷售服務費、0.1%的託管費和0.4%的固定管理費之外,還規定了一定條件下可收取的25%浮動管理費。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5.5%/年,即當產品單周的收益率年化達到5.5%以上時,超過5.5%的部分工行將按照25%的比例提取浮動管理費。

  淨值型產品往往沒有預期收益率,實際收益取決於淨值的增長,但銀行的收入是預先設定好並告知投資者的,這既可以避免「剛性兌付」,又能促使商業銀行加快理財業務和信貸業務分離、加強獨立投資運作管理能力;還能直觀地對投資者進行教育,使理財業務走向理性的、可持續的、長期的發展軌道。

更多銀行理財業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理財業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