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氣庫挑起調峰大梁,是天然氣利用已開發國家的普遍選擇。而在我國,這仍是目標,也是差距。進入「十二五」,隨著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儲氣庫在天然氣供應鏈中的調峰作用日益明顯,受到各方重視。在各方支持之下,儲氣庫挑起調峰大梁還需哪些「東風」?敬請關注本期新聞透視欄目。
寒意漸濃,天然氣冬季保供又到了厲兵秣馬之時。不同於往年的供應鏈緊繃,2014年集團公司儲氣庫調峰能力的增加讓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油氣調運處負責人稍稍鬆了一口氣:「去年集團公司的儲氣庫調峰量是22億立方米,2014年達到30億立方米,儲氣庫調峰能力比2013年提高了36%。」
然而,調峰壓力並沒有完全消除。由於儲氣庫的調峰能力有限,上游氣田和壓減市場等仍是重要調峰手段。
儲氣庫挑起調峰大梁,這是天然氣利用已開發國家的普遍選擇。而在我國,這仍是目標,也是差距。進入「十二五」,隨著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儲氣庫在天然氣供應鏈中的調峰作用日益明顯,受到各方重視。國家發改委2014年4月5日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儲氣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加快儲氣庫建設提供政策支持,中國石油也加快了儲氣庫布局建設的步伐。各方支持之下,儲氣庫挑起調峰大梁還需哪些「東風」?需盤點家底量長短,更需破除樊籠求飛躍。
調峰重任重千鈞
縱觀世界主要國家的天然氣調峰手段,儲氣庫是毫無爭議的一號主角。「相對於LNG調峰、氣田調峰等其他常規調峰措施,地下儲氣庫具有儲氣容量大、經濟、不受氣候影響、安全可靠、能合理調節用氣不平衡等優點,成為各國在地質條件允許下最主要的調峰方式。」集團公司規劃計劃部副總經理趙忠勛介紹。
據國際天然氣聯盟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693座地下儲氣庫,總工作氣量為3588億立方米,約占目前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的11.3%,天然氣利用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一般為17%至25%,而整個亞太地區的儲消比只有1.7%。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認為,「15%的儲消比是國際上的一個普遍水平,但是這個比例的前提是管網互聯互通。」
而在我國,儲氣庫發展卻被快跑的天然氣需求遠遠甩在後面。隨著天然氣業務的快速發展,調峰需求逐年增加,作為供應國內市場70%以上天然氣資源的中國石油,調峰需求從2007年的33.7億立方米一路飆升到2012年的128.3億立方米,6年時間翻了近4倍。但由於儲氣庫調峰能力不足,中國石油冬季調峰依然不得不主要依賴氣田調峰和壓減市場等剛性措施。數據顯示,在2012年的調峰量中,儲氣庫調峰16%、LNG調峰24%、氣田調峰28%、壓減市場31%。儲氣庫的發展短板凸顯我國天然氣調峰之痛。
天然氣長遠健康發展必須疏通儲氣庫這一重要「閥門」。進入「十二五」,集團公司儲氣庫建設開始規模提速。據集團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由上游板塊負責建設的第一批6座儲氣庫項目啟動,設計總庫容289億立方米、工作氣量117億立方米。目前,集團公司已建成儲氣庫(群)10座,其中投運8座,調峰能力28.6億立方米。
按照集團公司儲氣庫規劃和天然氣市場的發展,2015年,儲氣庫工作氣量將達到71億立方米,占調峰需求的61.2%;2020年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197億立方米,占調峰需求的81%。儲氣庫將慢慢扛起調峰的主力大旗。
知來者亦知方可追
儲氣庫建設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必須長遠規劃。雖然國家已出台相關指導意見,企業也在加快建設步伐,但仍有很多短板制約著儲氣庫建設的追趕步伐。
價格機制是制約儲氣庫建設的第一道關卡,也是儲氣庫建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資料顯示,歐美國家一般實行峰谷氣價。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完全放開,冬高夏低,價差可達50%以上。法國則實行冬夏差別價格,冬季氣價是夏季的1.2倍至1.5倍。而且大部分國家儲氣庫獨立商業運營,允許有合理的回報率。但在我國,儲氣庫天然氣納入管道氣氣價管理,而國家沒有配套的調峰氣價和儲轉費政策,導致每立方米天然氣有將近1元的中轉費用無法消納,企業負擔沉重。
更為尷尬的是,雖然發改委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儲氣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非居民用氣實行冬夏季的差別價格,但具體做法迄今仍未落地。
倒掛的價格使得儲氣庫的盈利模式無法真正實現,也使得民營企業對儲氣庫建設的積極性受挫,儲氣庫的合資合作缺乏動力,進而導致我國天然氣調峰能力發展緩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地下儲氣庫設計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書記丁國生告訴記者:「龐大的建設投資,又缺乏氣價支撐,投資風險較大,民營企業幾乎沒有手段和能力建設儲氣庫。」
「儲氣庫建設方面,基本上還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企業建設運營,城市燃氣企業建得很少。」董秀成說,「在美國,儲氣庫的運營基本上是三類公司,一是大的管道公司,二是燃氣公司,三是獨立的儲氣商,三類公司共同發揮調峰作用,而在我國,調峰仿佛只是上游的事情。」
除了價格機制的制約,我國儲氣庫建設還面臨起步較晚、技術標準不完全成熟、建設成本比較高、建庫條件差等短板。「即使是成熟的技術,儲氣庫的建設周期也在10年以上。隨著我國油田地質狀況越來越複雜,晚幾年建設的設備成本、鑽井成本及墊底氣成本等造價比早幾年建設高出一大截。」丁國生說。
衝破樊籬天地寬
價格機制的短板、建設成本的高企、外部因素的制約……儲氣庫要想順利接過調峰主力的大旗,還需破除一系列掣肘,加之儲氣庫本身建設周期漫長,追趕過程必然不會一蹴而就。
「地下儲氣庫建設受外部因素制約多,地方審核困難,受地方規劃用地、環評、安評、穩評、礦權等諸多審批事項制約,儲氣庫項目核准及建設工作難度大,進展緩慢,需要建設單位抓住國家推動儲氣庫建設的有利時機,與地方政府加強溝通協調,形成推動儲氣庫建設的合力。」趙忠勛建議。
對於提高儲氣庫儲消比,董秀成認為管網的互聯互通是重要前提。「應加速天然氣管網的互聯互通,並加強法律保障和監督,在更大程度、更大範圍內發揮儲氣庫調峰作用。」董秀成說,「國家還應該出台強制性措施,規定燃氣商必須負擔日調峰,大管道公司必須負責季節調峰,明確各方調峰責任。當然,前提是從體制上解決儲氣庫的盈利問題,有利益驅動才能使各方共同推動儲氣庫建設。」
隨著未來儲氣庫主體的多元化,儲氣業務的市場化問題也將隨之而來。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研究所的徐博表示:「現在,儲氣業務的市場交易機制還沒有配套建立起來,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推進,應鼓勵大用戶、城市燃氣企業、金融機構等參與儲氣庫市場交易,逐步完善儲氣交易市場。」
讓天然氣供應鏈更有「彈性」,讓平穩供氣更加主動,讓企業生產更為安全……儲氣庫作為調峰主力使命在肩!相信在國家支持推動儲氣庫建設的「東風」下,相關配套機制會得到進一步完善,讓儲氣庫建設輕鬆起跑,成為我國天然氣市場健康發展的又一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