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機械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5-09-07 14:26:4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指生產製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高端裝備製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於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樑,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十二五」期間裝備製造業的一個戰略是「調整轉型、創新升級」,一個目標則是「推進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作為裝備製造業的核心和關鍵,高端裝備製造業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現在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推出,高端裝備製造業更是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使得「中國裝備,裝備中國」和「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理想向著徹底實現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近日,「中國製造2025:高端裝備製造與工業應用協同創新高峰論壇」召開,國家發改委、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委、司局領導及歸口管理部門領導,以及全國各主要工業用戶行業代表出席。

  論壇以「突破關鍵技術、融合推動製造、協同創新發展」為主題,圍繞支持自主創新,深入研究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的方式與路徑。重點以協同研發、協同製造、協同推廣、協同服務作為落實方式,以中國首創、具有自主技術專利的低速大扭矩永磁複合電機為案例,深入探討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前景與協同創新合作機制。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說,根據《中國製造2025》總體要求,為進一步深化各行業對建設製造強國重要意義的充分認識,大力推進位造業與工業等裝備應用行業的創新協同與融合發展,為國家相關部委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做好基礎信息服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論壇的目的就是深化對《中國製造2025》的理解與認識,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中國製造業與各工業應用行業單位的協同發展,建立健全調查研究、案例分析與信息協同機制,確保信息研究任務落實到位。

  高端裝備製造業受外資追捧

  國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日前舉行的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7月,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我國通信設備製造、計算機整機製造等高技術製造業增長迅速,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405.4%、366.4%、149.9%。上述增速遠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今年前7月,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5.4%。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最近幾年我國極力扶持的新興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在外資放緩流入中國的背景下,高端裝備製造業吸引外資增長迅速,從側面說明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商務部例行發布會還透露,2015年1-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7.9%;7月當月同比增長9.6%。其中,1-7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共計4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6%,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2%。其中增幅最快的前三名為金融服務業,科學研究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增幅分別為381.1%,93.1%和57.1%。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中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中,利用外資結構發生變化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而這也符合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新常態。

  白明同時指出,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中國經濟所處位置也出現相應變化。過去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今後對外資的利用將會更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變化,逐漸流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因為我國在近些年本身也在發展這些產業,在這些產業上,利用外資也有更大的空間。

  外資進入高端製造業,對國內相關產業可能既會帶來替代性影響,也會帶來互補性影響。替代性影響對於我們自身產業發展來說是個挑戰,但是應該更多地看到互補性機會。在分工越來越精細的全球化時代,產業間碰撞和合作的機會也會更多。像我國的高鐵和家電等領域都經歷了這個過程,也實現了產業的跨越發展。所以,高端製造業能夠吸引外資,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在外資領域的反映,也表明在全球產業鏈中位置的轉移。

  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

  近年來,國內產能過剩使得不少行業,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行業的經營舉步維艱,「走出國門,局部海外」成為不少裝備製造企業打破經營困局的首選。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有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工信部日前表示,中國裝備製造具有產品、企業、政策三大優勢,今後高端裝備製造業走出去將作為發展重點。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出口額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中國裝備製造總體規模是世界總量的1/3,優勢較為明顯,電力裝備的製造總量大約占世界的61%,造船工業占世界41%。中國高鐵已經建成1.6萬公里,在建1萬多公里,高鐵擁有量位居世界第一。

  從推銷中國高鐵、中國核電到推銷中國裝備,李克強總理一直致力於推動裝備製造業產能「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加快推進,我國高端裝備製造「出海」也呈現加速趨勢。

  2015年1月份,西安陝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鼓動力」)與捷克EKOL,spol.s.r.o.,(以下簡稱「EKOL」)公司正式簽屬股權轉讓協議,並於捷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在捷克布拉諾市正式舉行股權交割儀式。EKOL公司是中東歐地區中型蒸汽輪機製造商,在工業驅動型汽輪機上占據很大優勢,其產品在汽耗等指標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據陝鼓集團和駐捷克使館經濟商務參贊程永如介紹,陝鼓此次斥資5000多萬美元收購捷克EKOL汽輪機公司,是近年來我國在捷克製造業領域的最大一筆投資,約占我國對捷克投資總額的17%。

  2015年5月,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其旗下的中鐵二院集團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俄羅斯企業組成的聯合體已中標俄羅斯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的勘察設計部分。中國高鐵「走出去」獲得重大突破。2015年以來,我國與法國、阿根廷、南非等多個國家也簽署了核電站領域的合作協議,並將在巴基斯坦承建6座核電站,同時向其出口更多的核反應堆。

  「高端裝備製造業處於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也是助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主力軍。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出海",能在提高中國製造形象的同時,將一部分有效產能轉移出去,可以解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深圳市國誠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孫忠說道。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認為,目前中國高端製造「走出去」已具有穩固的基礎,現在需要協同效應,努力使全行業的產業鏈「走出去」,而非單個企業。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高端工程裝備產業「走出去」存在幾個特點:工程裝備產品出口穩步提升,產品結構由中低端趨向中高端,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產品系列、成套設備出口比例在上升。工程裝備製造企業海外併購迅速增長。從近年的海外併購項目看,我國企業海外併購勢頭良好,發展迅速。以工程項目為依託,帶動了高端裝備的升級換代。

  加快品牌塑造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已經具備了完整的體系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即使在高端裝備製造業方面,部分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不過,在品牌塑造上,「中國製造」仍需加把勁。

  在中國製造2025高端裝備製造與工業應用協同創新高峰論壇上,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表示,能源裝備是中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階段我國能源裝備缺少一些像GE、ABB、西門子這樣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進入全球500強的裝備企業更是微乎其微。

  浙江省技術監督局局長高鷹忠曾經指出,當前「中國製造」還缺乏整體品牌效益,大量代工生產處於國際產業鏈中的低端,沒有定價權、利潤分配話語權,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個體自主品牌建設進程依然緩慢。總體上,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競爭力不高。要改變這種現狀,中國急需全面打響「中國製造」品牌。

  高端裝備製造業處於產業鏈核心環節,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引擎。而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對於整個高端裝備製造業而言,將醞釀巨大的市場機會。打響「中國製造」品牌,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務實管用之策,也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推動質量提升及品牌創建的重要體現。

  「中國製造」代表著國家形象,必須高標準高起點定位,把「中國製造」品牌打造成在市場與社會公認,集質量、技術、服務、信譽為一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以質量和誠信為核心的區域綜合品牌,使之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典範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相關行業市場詳細信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裝備製造業行業深度研究及投資分析報告

更多高端裝備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高端裝備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