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電子元器件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ICT產業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2016年ICT產業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2016-01-22 11:08:0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5年,ICT產業熱鬧非常,精彩紛呈。除了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終端的進一步普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革命也席捲全球,而可穿戴設備、 3D列印、人工智慧等更多指向未來的技術更是大步向我們走來。可以說,ICT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這個社會。那麼,在已經到來的2016 年,ICT產業又將湧現哪些創新,呈現哪些精彩?我們不妨看一看……

  2016年ICT產業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2016年ICT產業十大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如下:

  1 「網際網路+」的法制與監管將逐步完善

  2015年「網際網路+」在改變傳統產業的同時,也遭遇著傳統產業、傳統商業模式的牴觸,比如「網際網路+計程車行業」、「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滴滴打車模式、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在帶來行業新的活力的同時也面臨法制化管理欠缺的狀態,導致每個城市管理態度相差很大,傳統產業模式下的經營者和網際網路模式下的經營者出現了利益博弈、社會衝突;2015年偽網際網路金融P2P平台屢現跑路事件,導致行業管理混亂,這些都需要健全的法制來改善,需要法律、社會機制來調節。

  2 分享經濟風險投資額增大,網際網路生態圈加速淘汰

  分享經濟本身不是什麼新概念,「網際網路精神」即開放、平等、協作、分享。正因為行動網路建設從2G、3G到4G,移動帶寬逐步提高才催生更多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如果沒有移動通信網絡的技術革新,這些移動網際網路新業態是根本不可想像的。筆者認為,個人分享經濟是六大信息化方向中個人信息化應用的一種,類似「58同城」、「滴滴打車」等企業屬於大型風險投資範疇,普通中小型信息化企業缺乏行業發展機會。同時,移動網際網路生態圈也面臨更殘酷的優勝劣汰,小型的市場細分和比較單一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將逐步被淘汰,而只有信息可靠、質量好、附加功能越來越多、業務模式多樣化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才能生存下來。

  3 智慧化向信息化回歸

  後工業化時代,社會發展軌跡應該是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這樣的漸進進程,雖然具體行業、具體領域的需求和技術基礎會存在超前現象,但整個社會是這樣的路徑。

  物聯網是智能化社會的基礎設施,就像程控交換機之於數位化時代,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是總體趨勢,因此過於提前布局則不利於產業整體有序推進反而會引起產能過剩,就像2010年前集中上馬太陽能項目。信息化時代仍處於發展中期,以智能傳感、機器學習和簡單決策為代表的智能化時代是信息化時代的大數據基礎設施、雲計算設施建設完成之後才能有決策分析數據來支撐物聯網的這些智能化功能。雖然中國自2001年起就布局物聯網,但是物聯網產業的成長期還沒有到來,預計最早在2020年前後。政府出台各類指導意見大力發展各種新型業態、新型商業模式、新型工具也是為了新常態下培育經濟增長點。企業應有自己對市場的獨立判斷。但是需要重視的是在具體行業,確實已經發展到了接近智能化的水平,但還遠遠未到「智慧」的水平。在智能化水平已經接近成長期的行業做智能化的事情,尚在信息化成長期的行業則需做好信息化的布局。

  4 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方興未艾

  當前,我國在工業領域正處在信息化中後期,因此應集中精力做工業網際網路(信息化),並儲備工業智能化技術(智能化)。工業網際網路被認為是第三次工業浪潮的標誌。2012年,作為美國製造業龍頭的GE公司率先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概念,依靠機器以及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和分析軟體,改變以前以單體智能設備為主的模式,通過高性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網際網路、大數據收集與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面向的是工業服務業企業、車間信息化系統集成企業。

  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其核心目標是提高製造業水平,解決的是信息化問題,並為未來的工業智能化奠定基礎。但是不得不重視網際網路經濟與製造業的同步發展問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滿足工業發展的高階水平,在尚未到3D列印式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客戶定製時代」時,網際網路經濟就這麼跟著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步伐順應著中國通信業基礎設施大發展而來了,網際網路經濟短期內(10年)對中國製造業是有一定衝擊的。

  第一,總體社會需求沒有變化,而商品單價在網絡比價中降低了,因此只是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迫使企業降低質量壓縮成本;第二,網際網路經濟衝擊下帶來的消費行為變化與製造業未能適應消費行為變化會引發矛盾;第三,國內製造業品牌還不足以抗衡國際、外資品牌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對比質量和功能後選擇外國品牌,導致中國製造業發展速度失衡,只能靠一點發力,那就是大型裝備製造:高鐵、飛機、輪船、核能、電力。因為這些既能帶動傳統產業提升,又能創造外匯,最主要的是它們都不能在「網上消費」。同時,在房地產經濟已不能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就只能靠這些高科技裝備製造來打開局面。但最為重要的是從國家到政府、企業再到個人應真正重視工業產品品牌建設,把所有產品都做到極致,以生產劣質產品為恥,從學校教育到企業研發真正培養創新企業的能力(最新發布的世界百強創新機構美日占了75%,中國大陸基本沒有),而不是做產品,急功近利圖一時之利。

  5 手機物聯網將附加更多功能

  在2010年智慧型手機開始逐漸普及的時候,筆者就預測手機物聯網是趨勢,二維碼將普及,如今生活中二維碼已無處不在;未來手機終端將承擔更多的物聯網功能。筆者認為,「手機物聯網」仍是大勢所趨,其應用除了二維碼、GPS、移動支付,未來會有更多接口與應用,比如家庭遠程醫療、視頻監控、遠程看護,甚至初級的機器人,這些更高帶寬需求的應用將在4.5G~5G時代逐步變成現實。事實上,在信息通信行業,不是「陽光總在風雨後」而是「需求總在建設後」。

  6 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業務收入增速放緩

  2015年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業務收入持續增長,但是這種高增長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業務的增長、傳統消費空間減少以及消費者對手機消費心理預期的變化,例如,過去消費者每月ARPU為70元,4G網絡普及之後,移動網際網路業務豐富多彩,消費者願意接受流量消費的增長,但如果出現大幅增長,如ARPU到 140元,老百姓就很難為之長期埋單。可以看到,在4G普及之前,運營商的網際網路業務收入仍為拋物線式增長,對於電信運營商而言,長久之計並不是流量經營,而是跨界經營。就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足夠精彩,但是如果消費者總是感覺在克制消費,那麼就意味著是時候改變商業模式了。

  7 速降費促使CDN需求增加

  與之前預料的一樣,提速降費必然促使相關政府決策部門引導行業投資重點向CDN、IDC實裝率轉移,數據中心圈地運動漸進尾聲,CDN業務將是 IDC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傳統通信機房的發展方向未來也是IDC化,伺服器的響應速度和全路由的瓶頸決定了客戶訪問網站、發出應用請求的帶寬響應速度。如果僅僅是電信運營商單方面提升本地網速度或骨幹網速度,而網際網路企業沒有部署更多的CDN節點,則網絡訪問速度依舊會很慢,因此,這是全路程的提速問題。

  8 網際網路企業在網絡設施上的話語權會逐漸增加

  網際網路企業「BAT」三家的市值節節攀升,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其投資網絡建設,而電信運營商傳統「煙囪式」網絡架構已經積重難返,SDN發展已經十分迫切,如果說在業務端電信運營商輸給網際網路企業,那麼在網絡架構這個最基本的飯碗上再輸給BAT,那麼電信運營商就只剩下傳統業務分類法下的營業牌照了。

  9 SDN/NFV等將促進網絡網格化、扁平化

  SDN/NFV是網絡架構的第四次變革,SDN正在走向成熟期,不過當前電信運營商貌似還執著於流量經營和沉醉於暫時的網際網路流量收入的高增長。焦點都放在了業務前端,比如零散利潤微薄的政企業務、存量客戶維繫、4G客戶推廣、通信套餐設計等,沒有來自外部的改變通信網絡的事實壓力。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業務端和網絡端將出現來自網際網路的競爭壓力,網際網路企業已不滿足於業務的增長,他們在尋求網絡獨立能力,這種過程是漸進式的、「溫水煮青蛙」的過程。

  10 通信機房功能逐漸向數據中心機房遷移

  隨著網絡IP趨勢深入、SDN的推進,通信機房原來煙囪式的網元結構、成排的傳統交換機機櫃等將向伺服器方向轉變,現在很多傳統通信機房(例如傳輸機房OTN機櫃)等應用已經出現了設備功耗較大帶來的熱島問題,2000年後電信運營商普遍實施了三線分離,去除架空地板。從目前來看,架空地板又要回到機房,傳統通信機房的建設模式將參照數據中心的建設標準去實施,或者乾脆將功能遷移到數據中心。將有更多的通信機房空餘出來,電信運營商應利用機會盤活這部分固定資產。

更多ICT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ICT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