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環保設備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我國水處理設備行業技術特點分析

2016年我國水處理設備行業技術特點分析

2016-04-12 16:34:2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水利部最近公開的2016年1月《地下水動態月報》(以下簡稱《月報》)顯示,全國地下水普遍「水質較差」。具體來看,水利部於2015年對分布於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區盆地和平原、江漢平原的2103眼地下水水井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IV類水691個,占32.9%;V類水994個,占47.3%,兩者合計占比為80.2%。值得注意的是,IV類水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已經不適合人類飲用,V類水污染就更加嚴重。這也意味著,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脅。《月報》還顯示,主要污染指標中「三氮」污染情況較重,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污染。與此同時,地下水還遭受嚴重的超采威脅。數據顯示,2016年1月,全國主要平原區地下水儲存量比去年同期減少82.4億立方米(約82.4億噸)。

  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和松遼等流域,污染和超采正在成為流域內地下水的主要威脅。在水利部本輪地下水監測中,監測範圍基本涵蓋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大、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監測對象以淺層地下水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滲影響,水質評價結果總體較差。本輪2103眼水井的水質評價結果顯示:無I類水,II至III類水418個,占總數的19.9%;IV類水691個,占32.9%;V類水994個,占47.3%。其中,主要污染指標除總硬度、錳、鐵和氟化物可能由於水文地質化學背景而監測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況較重,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污染。本輪全國範圍內的監測,正是按照2011年公布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的部署,為摸清地下水污染的「家底」,規劃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IV類水已經不適合人類飲用,V類水污染就更加嚴重。實際上,這兩類水都已經不太適合人類接觸。」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監測流域和監測對象看,這個高達80%的數值並不特別令人驚訝。其中出現的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污染,是因為流經城市的淺層地下水,更容易遭受農業面源、工業廢棄物以及垃圾掩埋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淺層地下水的污染,與地表水的污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馬軍指出,「以淺層地下水為主要監測對象的結果,也說明流域內地表水亦存在相應污染。旱季時,淺層地下水會補給地表水;同理,地下水的補給來自地表水。」污染、超采威脅「水安全」地下水遭受污染,或產生嚴重的「水安全」問題。

  根據此前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全國範圍內,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那麼高達八成的地下水污染監測結果,會影響居民飲用水的安全嗎?「一般來說,城市內多採用深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深層地下水不易遭受污染。」馬軍說,「但還有很多農村地區居民飲用淺層地下水,污染將主要對他們帶來影響。」值得一提的,除污染問題外,超采也是我國保障「水安全」的一大威脅。《月報》數據顯示,2016年1月,全國主要平原區地下水儲存量比去年同期減少82.4億立方米,單黃淮海平原就減少了49.2億立方米,其中又以河北地區地下水儲存量減少為首:一年間,河北地區減少了22.1億立方米的地下水。馬軍表示,「針對地下水的治理,其花費更甚於治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問題相對複雜,而地下水的超采,還會帶來地縫、塌陷等次生災害。」

  水處理設備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面臨如此嚴重的水資源污染和水資源匱乏問題,想要解決民眾的飲水難問題,一方面需要民眾自身加強環保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加強研發出先進的水處理設備,對受到污染的水實現最大化的淨化使其變成引用水才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更多水處理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處理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