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旅遊產業細分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國慶黃金周旅遊市場分析:旅遊供給側數量與質量的雙重不足

2016年國慶黃金周旅遊市場分析:旅遊供給側數量與質量的雙重不足

2016-10-11 13:02:1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6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我國旅遊市場需求旺,旅遊經濟高位運行。然而,隨著國民旅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現有的旅遊產品已不能滿足遊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旅遊供給側體現出的數量與質量的雙重不足,直接導致黃金周旅遊投訴事件層出不窮,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出行體驗。

黃金周旅遊

  旅遊市場需求旺盛 黃金周成堵塞主場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發展,出台了包括《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旅遊局及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也創新旅遊產業促進機制,大力扶持旅遊企業創新發展,積極促進旅遊消費轉型升級。

  在利好的宏觀政策下,市場反響也很熱烈。據國家旅遊局統計,國慶節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5.93億人次,同比增長12.8%。近6億人次的出遊量是什麼概念,非常巧合,相當於美國(3.19億人)、日本(1.27億人)德國(0.81億人)和法國(0.66億人)4個國家全體國民(5.93億人)同時出門旅遊的總和!

  然而,黃金周旅遊市場需求旺盛的同時,一些矛盾也隨之出現。比如,旅遊人數眾多,需求旺盛,旅遊產品不夠豐富,不能滿足人們需要;旅遊服務誠信不夠,欺客宰客行為時有發生;基礎設施不完善,多數5A和4A級旅遊景區人滿為患等等。

  供給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黃金周旅遊意願和出行體驗。

  有病就得治 釋放需求是主要

  為提升旅遊意願和出行體驗,有些地方不斷增加旅遊景點或以門票價格控制人流。事實上,增加黃金周旅遊業供給不能單靠景區建設,更不能以門票價格調控流量這種「老套路」來抑制需求

  此前,有不少專家表示應該取消黃金周制度,以避免集中出遊引起的各種擁堵與體驗質量下降。但實際上對長假的高需求、低供給是才是引起擁堵的主要原因,取消黃金周相當於企圖堵塞需求洪峰,只能適得其反,必須增加供給才能紓解市場壓力。

  事實上,黃金周的本質是一個時長一周的假期供給,與春節長假相比,它更是一個一年內僅有的出遊休閒度假的旅遊假期供給(時間供給)。與之對應的是各種旅遊景區、旅遊目的地城市的建設,也就是旅遊吸引物與服務供給(空間供給)。只有當時間與空間兩個供給同時解決了,旅遊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從滿足需求角度看,時間供給嚴重不足,是目前中國旅遊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突出矛盾。取消黃金周,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激化矛盾。

  為什麼國慶節期間高速公路和景區會那麼堵?不是因為高速公路免費而是因為公共假期、特別是長假供給不足。即使黃金周期間高速公路正常收費,出遊的壓力仍然會集中爆發引起擁堵。目前最為現實的解決之道就是儘快恢復五一黃金周。使得目前僅有的國慶黃金周一個宣洩出口,變為兩個需求疏導管道(春節雖然也有一定的出遊現象但更多的是回故鄉探親訪友)。在今後5至10年內,國家規定的公共假日,還可以繼續增加2至5天。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統一公共假日制度未來的可能走向,也是具體實現國務院《國民旅遊休閒綱要》提出的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帶薪休假制度的目標的一個可靠途徑。

  另外一個技術上的措施就是藉助於信息化、智慧景區、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提前預約前往特定目的地,通過行政強制手段統一整合多種大數據源,為區域旅遊防擁堵現象提供科學的疏導和管控。技術上並不難,真正需要我們推進的是分布於各個公共部門的大數據的徹底開放,以及商業性BAT、三大電信運營商遊客移動數據脫敏後的公共使用。很多時候擁堵不是因為有效供給不足,而是信息不對稱所導致。

  更多黃金周旅遊市場分析請訪問2016-2021年黃金周旅遊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更多黃金周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黃金周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