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環保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環衛行業發展趨勢:智慧環衛千億市場吸睛

2016年環衛行業發展趨勢:智慧環衛千億市場吸睛

2016-11-24 15:26:5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運用,「網際網路+環衛」智慧環衛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傳統環衛作業中效率低、成本高、管理粗放等發展難題,還將會在城鄉環衛發展規劃、作業趨勢分析預警、領導決策輔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環衛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環衛行業面臨諸多困境

  從過去「一個掃把一把鍬,手推小車跑斷腸」到如今一些道路清掃車、垃圾清運車等機械化設備的加入,環衛工作其實尚未與「髒、亂、雜、科技程度低」等描述脫離。「人多、面廣、事雜」更是環衛管理工作最顯著的特點。

  如何配置眾多的環衛資源,讓它們優化組合一直是環衛部門關注的焦點。尤其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垃圾生產量日益增多,人們對於周邊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可以想像,環衛管理面臨的挑戰也將成倍增加。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城市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管理中,收集和運輸的費用約占總費用的60%-80%。這表明,如果通過科學管理,將收運系統進行合理優化將對環衛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產生重大意義。

  然而,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在垃圾管理中,主要精力大多放在垃圾的末端處理處置(如垃圾填埋、垃圾焚燒)上,對於垃圾收運系統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後,存在前端收集容器、垃圾轉運站選址較為盲目,建設規模不匹配,人力、物力資源浪費,監管考核難等一列管理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優化環衛管理?

智慧環衛

  智慧環衛應運而生

  傳統的垃圾收運模式已難以滿足適合城市發展以及城市建設管理的需求,在這種大背景下,一種新的理念應運而生——智慧環衛。

  智慧環衛做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破解垃圾圍城,促使垃圾分類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智慧環衛的信息服務產品,讓環衛作業和定額作業質量更符合科學標準,同時也讓固體廢棄物的專業收運路線更優化;智慧環衛既是對傳統城市環衛作業模式的創新,又是對以往環衛監管方式的顛覆。

  「通過智慧環衛的信息服務產品,讓環衛作業定額作業質量更符合科學標準;讓固體廢棄物的專業收運路線更優化;讓城市大、中型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布局更為有的放矢;讓城市垃圾分類與資源化處理處置的對接更為細化。」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研究者說。

  10月28日,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市容環境管理處處長楊宏毅提出,智慧環衛應體現兩個層面:一個是作業側,比如自動控制作業手段,能更有效地提高環衛作業效率;一個是監管側,即管理信息系統,如何及時準確採集到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張平文則認為,智慧環衛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往往拖了智慧城市的後腿。環衛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目前不管是在形象上、薪酬待遇、人才儲備上等,都並不太理想。人們談起大數據,都是一些高大上的行業,高端人才普遍年薪在60萬元以上。把大數據和環衛結合在一起,現在企業願意支付的數據分析人才年薪一般只有20萬元,這就很難吸引到優秀人才。說到底,還是意識不夠。

  毋庸置疑,智慧環衛的出現將環衛工作模式由智能化升級為智慧化,使城市環衛管理工作更專業、更高效、更智慧。但與此同時,智慧環衛建設面臨多方面困難和挑戰:如何讓環衛作業定額作業質量更符合科學標準,如何讓固體廢棄物的專業收運路線更優化,如何讓城市大、中型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布局更為合理,如何讓城市垃圾分類與資源化處理處置的對接更為細化等,同時,環衛監管機制體制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千億市場吸引眾多企業「跑馬圈地」

  其實,對於眾多企業而言,智能環衛如此受到青睞不僅是企業優化管理、降低成本的需要,更是目前監管日益嚴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選擇。

  據中科院院士、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平文介紹,我國環衛產業其實經過三個發展階段:2000年以前,主要是政府行政主導,環衛事業單位實施,市場規模極小;從2000年起到2010年,進入小規模市場化階段,部分地區通過招標,引入社會資本進入環衛行業;到了2010年後,隨著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大幕正全面開啟,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江西……越來越多的省市出台了將環衛作業推向市場的政策,一大批環衛作業市場化項目加速落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多企業開始「搶灘登陸」。

  數據顯示,僅2015年,我國城市道路清掃、垃圾清運、公廁管理市場規模合計就達1250億元。到2020年,環衛產業(含環衛裝備、環衛服務、垃圾處理)總規模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且市場化率將由如今的15%提升至50%以上。

  「未來3年-5年將是環衛行業『跑馬圈地』的關鍵時期。」這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而利用「智慧環衛」發展脫穎而出就成為眾多企業的選擇。

  據了解,僅2015年初,諸如北京環衛工程集團、福建龍馬環衛、啟迪桑德等企業就相繼簽約多個環衛服務項目。一些過去未曾涉足環衛領域的企業也看到了環衛產業的市場前景。

  2015年7月,在全國污水處理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北控水務集團就專門成立了北控環境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依託其品牌實力以及在城市運營和公用事業領域的管理經驗,提供專業固廢和環衛服務業務。據悉,截至目前,已與國內20多個市(區、縣)簽署環衛業務一體化服務協議,環衛服務項目總合同額達數十億元。

  智慧環衛不可一蹴而就

  雖然整個業界對智慧環衛充滿期待與憧憬,但各位專家也深知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在第一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蘇州環衛處代表分享了蘇州環衛信息化建設的經驗,「蘇州信息化從2008年建設至今已有8年,先後完成了19個信息系統,共投入2657萬元,包括環衛管理系統建設、車載GPS終端及轉運站視頻項目,建築垃圾智能化監管平台軟體項目等。」

  在與會者為蘇州取得的成績與經驗表示欽佩的同時,報告者也坦言,「這一過程也需要冷靜思考,因為蘇州市環衛8年來的收益卻遠沒有達到預期。我們在這裡把多年積累的數據分享出來就是希望作為一個『試水者』給後來者提供參考信息、為共同發展環衛信息化提供數據參考。」

  言引起了在場專家和學者深思———投入和產出的不平衡是因為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導致功能的割裂現象嚴重?還是未充分挖掘數據導致信息化浮於表面?抑或是多個系統存在功能重複導致建設費用過高?

  「普遍來說,目前行業內信息孤島現象嚴重。」中國城市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委會主任曹曼一針見血地指出智慧環衛面臨的首要問題。「不僅在企業內部,企業之間、跨界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換和共享的問題。企業、集團、地方政府進入了信息化的死胡同,數據權屬也成為網際網路化和數據共享的瓶頸。」

  曹曼認為,智慧環衛必須以「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為基礎,以數據流為抓手,以網絡平台為工具,以全產業鏈管控為手段,將資源充分利用。

  在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理事長肖家保看來,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對待垃圾的態度其實是一面鏡子。尤其在現階段,對「網際網路+」與垃圾關係的研究,意義遠遠高於環衛工作本身。因此,智慧環衛要建立在開放的網際網路思維上,通過構建一個「共有、共享、共治」的智慧雲平台,形成一種「共贏」和「多贏」的思維;同時,還要重視典型案例的作用,挖掘不僅限於環衛行業的優秀模式,用各行業的成功經驗打開視野。

  面對眾多資本和新興業態希望在環衛行業「搶灘登陸」的發展趨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市容環境管理處處長楊宏毅提醒,在進入智慧環衛市場時,一定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首先了解環衛行業到底需要什麼——即『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比如提供智慧化信息服務的企業要首先弄清楚垃圾處理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哪些可能成為經營性項目,各階段存在不同的處理環節和管理層次;其次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係』,比如如何處理那些已經存在的廢品回收系統,要在運用好已有系統的基礎上,讓智慧環衛發展得更加理性;同時要處理好『傳承和發展的關係』。要明白環衛行業既有代表著優良傳統的「時傳祥環衛精神」的掃路工群體,也有代表著國際高端行業發展的3A級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新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應對此有基本認識,讓『智慧環衛』在傳承中得到發展。」

  綜述:

  2016-2021年中國環衛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認為,智慧環衛作為國內環衛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引擎,將把整個環衛行業的管理節點通過互聯和物聯的方式,充分發揮配件組合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但正如不少專家學者所擔憂的,智慧環衛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探索。

更多環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環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