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全球的製藥企業來說,中國的B肝藥物市場是最具吸引力的「肥肉」之一,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最大的主要B肝市場,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4年的近9.23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逾14億美元。對此,一場有關B肝藥物專利保護的爭奪戰也開始拉開了序幕。
B肝抗病毒治療藥物是指在治療B肝患者疾病的過程中,通過藥物製劑來抑制病毒複製,並最終清除B肝病毒,能夠控制病情進展的一類藥物的統稱。抗病毒治療是慢性B肝的根本治療方法。對於符合抗病毒治療的B肝患者採用B肝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才能實現疾病的康復。
5月20日,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向社會公布。涉及慢性B肝一線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3種藥物。談判結果顯示,與之前公立醫院的採購價格比較,這3種談判藥品價格降幅過半,與周邊國家(地區)趨同。
其中,慢性B肝一線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談判後的價格與之前公立醫院的採購價格相比降幅達67%,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降價幅度分別達54%、55%。
這一消息對於慢性B肝患者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可謂是福音。這意味著他們的用藥費用負擔將大大減少。這一制度也被認為是調整公眾用藥需求與實際支付能力之間的創新之舉。
針對「如何解決專利藥、進口藥價格昂貴,群眾用不起藥」的問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曾對外表示,正在採取「國家談判」等措施力爭降低專利藥、進口藥價格。
知情人士表示,對於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肝病國的中國來說,將恩替卡韋這樣的一線用藥納入國家或者各地方的藥價談判系統非常必須。
2016-2021年中國B肝藥物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數字,目前中國有約9000萬B肝病毒攜帶者,其中有2800萬是慢性B肝患者,760萬C肝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B型肝炎感染率的定義:超過8%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高流行地區;B型肝炎感染率小於2%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低流行地區;而B型肝炎感染率在2%~8%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中流行地區。
1992年以前,我國屬於B型肝炎高流行區,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高達9.75%,每年因B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而死亡的人約有27萬人。
1992年我國衛生部將B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2002年B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B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2005年6月1日起全部免費。
疫苗接種對B肝感染的抑制在數年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006年全國B型肝炎血清學調查顯示,我國的B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至7.18%,15歲以下的兒童B型肝炎的感染率明顯下降。2014年,我國再次對1~29歲人群進行了B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全國1~4歲兒童的B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率降到了0.32%,與2006年0.96%相比下降了66%,5~14歲的青少年B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了0.94%,與2006年相比下降了61%。
這就意味著,十年後這些兒童到了生育年齡,B型肝炎的母嬰阻斷將不再成為B型肝炎預防的主要問題。而且,只要堅持推廣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再過幾十年,我國就能夠成為B型肝炎的低流行國家。
在這樣的B肝市場判斷下,專利之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跨國藥企希望可以在專利保護期內實現更多的藥品價值,而國內的仿製藥企則希望可以更快的進入市場,在紅利消失前分得一杯羹。
讓藥企人士緊張的原因不僅僅來自於基於中國的B肝患者未來會大幅縮減的判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主任張博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治療B肝的藥物並不能徹底治癒B肝,需要「持續用藥」,但是一種可以徹底治癒B肝的新藥已在臨床階段,「預計2~3年內就會走進市場。」而屆時,新老藥物的交替將進一步壓縮現有藥物的市場占有份額。
更多B肝藥物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B肝藥物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