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落下帷幕,會議在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發展成效的基礎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重點部署了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任務。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關專家表示,雖然2016年我國對外貿易顯現出穩中向好態勢,但2017年世界經濟大背景依然不明朗,我國同樣也面臨挑戰。
加速轉變外貿持續發力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和複雜。結合外貿實際工作,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表示,國際貿易量增長已經連續5年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產業訂單向外轉移加快,下行壓力加大。2016年,我國外貿實現了穩中向好,非常不容易。「向好」主要集中體現在外貿的結構優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升等方面,具體講,一是商品結構持續優化;二是民營企業仍然是出口的主力軍;三是一般貿易的出口好於平均水平;四是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實現了正增長;五是跨境電商採購貿易方式,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新型外貿商業模式進出口增長較快;六是進口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2016-2021年中國外貿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需求看,世界經濟仍然處於調整期;從全球化進程看,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放緩;從國際經貿關係看,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從生產要素成本看,環境壓力已經達到一個高點,低成本製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削弱;從政策環境看,地方政府權限開始受到嚴格規範,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對此,張驥認為,世界市場對中國產品仍有大量需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產業創新升級的步伐還會不斷加快,為外貿發展和結構調整增加新的動能。
「外貿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階段,又恰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內外部環境,外貿規模出現一定調整具有必然性。」張驥表示,外貿工作要保持定力,把關注點和著力點從短期的增長快慢轉移到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來,推動出口產業形成更高質量的供給能力,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創新產品,完善營銷網絡,強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為構建外貿新業態發展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要依靠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著力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這是我們從貿易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政策「紅包」助力延伸國際合作
雖然要素成本上漲、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等制約中國外貿發展的障礙並未完全消除,支撐外貿增長的新動力也尚未能獨當一面,但政策「紅包」或可為外貿助力。目前,中國官方已明確要求加大已有政策落實力度,並提出了穩定外貿增長的五條措施,包括儘快推廣自貿區貿易便利化措施,簡化查驗手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有訂單、有效益企業的信貸支持,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進一步清理港口、航運等經營性收費,加快出口退稅進度;擴大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試點;發揮雙向投資對外貿的促進作用等。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這些政策的推行有助於增強外貿發展後勁。
白明預測,通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將繼續落實「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這一外貿發展的重要抓手。「『一帶一路』推進得越好,改革就越容易進行下去,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上。」白明說。
他指出,中企應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為對外貿易轉型夯實基礎,加快建設製造業強國。同時,在對外貿易上,也要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
今年,中國各部門努力貫徹貿易便利化的改革方案和措施,金融機構也在加大對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減輕後者相應的成本負擔。白明指出,這些措施的實施,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現在對外貿企業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我們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在『1+3』的格局之下已經開始發揮作用,當然,今年新批的7個自貿試驗區後續還會繼續發揮作用。」
此外,在當前全球貿易局勢低迷的背景下,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顯得格外重要。「一帶一路」規劃的落實更將成為中國突破國際貿易低迷瓶頸的「利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提到了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把這一區域性的合作延伸為全球性合作倡議,讓更多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發展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更多貿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貿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