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16日,中國藥品質量安全年會在武漢召開。中藥分會場共進行了18個大會報告,其中兩個主題報告和十六個專題報告。來自全國各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中藥檢驗人員、全國各中藥生產企業及研究單位的質量管理、科研人員共計近400人參加了中藥分會場報告。
全球經濟放緩,中藥行業增速下滑明顯;行業高速發展之後積累的問題與矛盾尚待解決;提質增效壓力巨大;中醫藥自身特點造成的困擾揮之不去,對中醫藥的認知和信念仍是最大發展瓶頸;輔助用藥、工藝核查、中醫治未病不等於不治病、安全風險持續發酵和放大以及藥材資源問題等,使整個行業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十三五」規劃依然老生常談地從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質量管控這個基礎源頭出發,以提升中藥質量水平:提升大宗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和產地加工技術,建設中藥材全過程追溯體系,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從而提升中藥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水平,最終達到提高中藥產品質量均一性和可控性的目標。
2016-2021年中藥中藥材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中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計劃仍是規劃重點。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服務網絡,建立中藥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保護藥用種質資源及生物多樣性。
雖然國家不再要求GAP生產認證,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若企業的主營中藥產品的有效部位不能通過合成獲取,企業應戰略性布局建設中藥材規範化道地種植養殖基地,特別是道地中藥材品種選育,積極建立地理標誌產品品牌。
此外,2015年版藥典已經提高了農藥殘留物的檢測鑑定標準,並加大了行業鏈的檢查成本。新《中醫藥法》提出禁止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這意味對農藥、肥料的管控預計未來還會更嚴格。企業關鍵藥材布局道地種植養殖基地,將能更好地管理藥材。
針對瀕危稀缺藥材,發展人工繁育技術,特別是推動麝香、沉香、冬蟲夏草等產品野生變種植養殖。對於短缺中藥材,國家甚至鼓勵企業在境外收購或投資建設生產基地,充分利用境外環境資源,這意味著中藥企業可能會加大在東南亞和非洲等生態環境較為良好且投資成本較低的領域開發中藥種植業。
除了中藥飲片和中藥基本藥物,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提升,中藥大品種的生產質量控制標準和產品標準制定和提升也是產品質量升級工程計劃中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