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行業分析報告 >> 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2017-03-22 14:37:1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融資租賃公司在中國的大發展,快到什麼程度,截至2016年3月底,全國融資租賃企業總數達5022家,合同餘額約4.52萬億元。目前融資租賃市場發展很快,但是法律法規不完善,企業展業過程中遇到新情況和新業務沒有指引參考。預計指導意見出台後,相關的法律法規會加快完善,對企業實際開展業務會有很大幫助。現對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租賃市場。根據興業證券統計,截至2016年上半年,僅6年左右的時間,全國範圍內金融租賃公司、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和外資融資租賃公司合計已超過1500家,註冊資金超過3000億元。另據有關機構估計,融資租賃資產總規模已超過2.7萬億元。

  2017-2022年中國融資租賃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目前從全球橫向比較來看,我國融資租賃滲透率嚴重偏低,上升潛力仍然較大。目前,國內租賃業務中存在售後回租的比例大、剩餘壽命限制不嚴格以及金融租賃的資產運用行業傾向明顯等問題,導致整體租賃滲透率較低。中期來看中國的租賃滲透率將逐步向15%的中樞逼近,對應市場規模擴張至3至4倍將是較為合理的水平。

  機構調研認為,我國融資租賃行業實際上已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元,融資租賃行業在我國前景廣闊,而A股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涉及相關領域,或將隨著行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融資租賃市場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融資租賃業取得長足發展,市場規模和企業競爭力顯著提高,在推動產業創新升級、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國外的發展來看,融資租賃這種模式具有比較大的優勢,很快會成為僅次於銀行的第二大融資方式。但是在中國,事實上現在很多融資租賃公司其實發展的都比較困難。

  一是融資渠道太過狹窄。除卻央企和實力派上市公司背景的租賃公司,股東能夠實際投入用來開展業務的資金非常有限,而其他可預見的資金渠道目前絕大部分限於銀行。現在大批大批新成立的融資租賃公司,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每個地區都有幾百家融資租賃公司,銀行貸款方面對於租賃公司的資質要求非常高,特別是看重股東方實力和擔保——雖然銀行對中小租賃公司的貸款成本不低,即使是基準上浮三十,但仍然是租賃公司的命脈所在,如果這條路不通暢,租賃公司就基本運作不下去了。目前很多家租賃公司都開始建立自己的P2P平台來融資,名義上看好網際網路金融,實際上卻是一種無奈之舉,P2P的融資成本雖然高,但是至少給租賃公司打開了一條直接融資通道,使其至少能存活下來,稍微擺脫銀行信貸的苛刻條件。但且不說發行這樣的P2P產品期限與融資租賃業務期限的不匹配給融資租賃公司帶來的嚴重的流動性風險問題,單單現在這樣幾乎所有P2P平台普遍收益率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融資成本要轉嫁到承租人客戶上,勢必將會造成融資租賃公司利潤率下滑,競爭力不強,難以開發優質客戶的局面,只能挑經過銀行、金融租賃公司、成本低的融資租賃公司、信託等等機構剩下的相對劣質的客戶。

  二是租賃公司的運營管理能力比較弱。按道理來說融資租賃公司作為類金融企業,客戶管理、項目審批、風險管控和資產管理、法律訴訟至少都要有一套嚴格和專業的制度來支撐,也需要大量有經驗和有能力的人才來運作,內控制度和IT管理系統都要緊緊跟上,但是目前受制於大多數融資租賃公司都剛剛建立,行業專業人才極度匱乏,且股東對於利潤的追求大有鋌而走險的傾向,公司忽略制度、流程等需要耗費精力和金錢的基礎設施建設,盲目匆匆上馬,很多融資租賃公司的管理水平甚至比不上普通的服務業企業。這樣造成了業務沒有方向和重點,審批流程混亂、權責不清且時間過長,風險水平不高、把控較弱且不完全理解租賃行業特性,貸後管理缺失而風險頻發的局面。結果是一不比銀行客戶開發渠道廣,二不比銀行審批速度快,三不比銀行資金成本低,四不比銀行風險管控好,融資租賃教科書中所描述的融資租賃方式融資的優勢全無,業務開展不順造成的人才的缺失和流動性大更是大大加大了融資租賃公司的運營風險。

  三是租賃業務沒有特色,也沒有競爭力。大部分公司正在做的銀行通道業務、內保外貸業務等,都是寄希望於無風險、賺快錢,項目對接銀行,租賃公司大多賺一點手續費、通道費用,成了銀行的客戶經理,這類業務競爭者多相應利潤也在逐漸走低。而很多融資租賃公司幾乎什麼行業都涉及,業務經理找來什麼項目就研究什麼項目,業務類型有直租也有售後回租,但大多集中於售後回租,租賃資產大多為專用設備,設備處置非常困難,因而必須增加廠房土地抵押等其他增信措施,做成了跟銀行貸款一樣的產品,和銀行來競爭。而在企業選擇上如果企業能夠在銀行取得貸款,那麼就不會再找融資租賃公司來融資,造成了融資租賃公司的客戶大多是抵押品不足以在銀行貸款的客戶,融資租賃最大的風險控制手段——設備所有權也沒法發揮作用,加大的租賃公司的運營風險。這樣沒有特色的同質化競爭格局使各家融資租賃公司陷入價格戰,唯一能比的到最後只是誰的價格低,也就是誰家融資成本低,誰家股東要求的利潤低。

  四是現在融資租賃公司還沒有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服務企業,而是把自己定位於一個信貸企業。公司恨不得要把融資租賃做成高利貸,百分之二三十的年收益率的項目也不少見。真正要做好融資租賃公司,要有自己精通的行業、熟悉的地區和客戶、完善的設備處置能力,真正把租賃做成資產管理而不是信貸管理,利用自身對某個行業或產業鏈的精通帶給客戶更多是附加價值。而目前即使是通用設備,很多租賃公司的唯一風控手段還是以土地、房產抵押、第三方擔保來控制風險,風控的重點還是跟銀行一樣,沒有真正考慮到設備的運營能力和處置能力,更不能在某個專業領域做到資產經營,逐漸向經營性融資租賃方向發展。這個原因也是我們融資租賃行業發展比較前期,太缺乏具備設備再製造的能力,而相應的設備登記、評估、二手市場也非常不完善。而像目前的政府融資平台、不動產融資業務,都大大脫離了承租企業本身和租賃物本身去做融資租賃,雖然在這類通過政府融資平台公司來支持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業務,本質上有政府信用在背後擔保而風險較低,實際中也相應促進了這類公用事業的發展,但這應該算是中國的一個特色,業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公司長久下去是否有特色和核心競爭力還有待考究,總體而言融資租賃公司沒有真正發揮好其融資融物的特色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功能。

  真正要做好融資租賃,一方面要有資金支持,這個跟經濟制度等大環境相關,要通過制度的建設拓寬融資租賃企業的融資渠道,在這點上銀行系的金融租賃公司有足夠的優勢,因其股東背景、企業實力等優勢,可以大量募集到低成本資金,具備十分強大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有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一個要跟行業和企業的自身發展連接起來,做到從承租企業的長遠發展的眼光來做租賃,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諮詢、管理、融資服務,一個要建立好自己的資產退出渠道,專注於自己有優勢的行業,建立自己的資產運營、設備再製造和設備二手市場處置渠道,在這點上廠商系的融資租賃公司有一定優勢,基於對自己行業、客戶及設備的多年經營和熟悉,具備資產退出的競爭優勢,但也要吸取像工程機械行業這樣盲目追求銷售造成大量風險的經驗和教訓,不要自己壓垮自己。而第三方融資租賃公司,如何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如何在具有銀行、央企、上市公司背景的,在各個細分領域已較早布局並穩步紮根的融資租賃公司的夾縫中生存?目前來看確實是面臨的比較嚴峻的問題,自身定位成了一個性命攸關的關鍵,這裡不能提供一個參考的答案,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根據目前的發展勢頭和發展形勢,勢必有一些缺乏專業能力的融資租賃公司,在業務投放前期因過於追求收益,而且風控制度和風控能力不足,再加上宏觀經濟進入一個相對漫長的下行階段,產生大量的逾期和壞帳,這種壞帳風險會反過來限制其在銀行和其他渠道的融資,缺乏良好的資金渠道,無法通過新的投放來改變自身的資產結構,不僅無法引先進的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現有人才也會逐漸流失,從而會更加導致後面的新增業務和資產管理陷入更加混亂的狀態,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會使這些融資租賃公司退出,另外一些管理制度完善的租賃公司可以繼續吸引有管理經驗的人才,保持市場的拓展和自身的快速發展。

  等真正具有競爭力的融資租賃公司發展成熟後,租賃項目和租賃資產得到良好的控制,人員水平有了提高,制度和業務流程得到完善,國內投資者逐漸成熟,國內企業逐漸接受融資租賃這種融資方式,那時融資租賃行業就真正發展起來了,融資渠道也較廣,客戶質量也較高,租賃公司資產管理能力也較強,這才是我們說的融資租賃行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更多融資租賃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融資租賃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