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醫用材料行業競爭不斷加劇,我國醫用材料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當下,我國的相應科學及製造技術與領先的已開發國家的差距逐漸拉近,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數量日益增多,其質量與性能正在趕超已開發國家同類產品的水平。未來很多醫用材料企業開始加大研發力度,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重點發展方向為再生醫學產品、功能性植/介入產品及醫用原材料。從無生命的材料轉變為有生命的人體組織,具有生物活性的醫用材料可應用於創傷修復、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等。目前,生物醫學材料已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
2023-2028年中國生物醫用材料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風險分析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生物醫用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1,954億元,2017-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5.21%,2021年中國生物醫用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3,443億元。
我國80%~90%的生物醫用材料成果仍處於研發階段,企業基本生產中、低端產品,70%的高端產品依靠進口。究其主要原因是產業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高端產品的研發製造;國內缺乏生物醫用材料龍頭企業,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科研轉化率低,各種產業政策體制不完善,註冊周期長融資渠道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出台了諸多利好政策推動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的順利發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生物醫用材料列入「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新材料技術領域內發展納米生物醫用材料,在先進高效生物技術領域發展生物醫用材料。《「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再次強調開發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的重要性,並在新型功能與智能材料方向中提出發展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中國製造2025》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重點領域的突破發展。另外,我國還從2016年起啟動了「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2017年撥經費總概算為28750萬元、2018年撥經費約為3億元),並在《「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中提出要加強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的基礎研究。
得益於國家產業政策鼓勵和支持,相信我國生物醫用材料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將得到提升,並構築國際競爭優勢,逐步實現高端生物醫用材料的進口替代。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才開始起步,經過了幾十年的飛速發展,該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現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隨著臨床應用的成功,生物醫用材料及其製品產業已經形成,它是整個醫療器械產業的基礎,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中國生物醫用材料研製和生產迅速發展,複合增長率高於全球。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技術材料,是科學技術中的一個正在發展的新領域。材料按用途可分為骨、牙、關節、肌腱等骨骼肌肉系統修復材料,皮膚、乳房、食道、呼吸道、膀胱等軟組織材料,人工心瓣膜、血管、心血管內插管等心血管系統材料,血液淨化膜和分離膜、氣體選擇性透過膜、角膜接觸鏡等醫用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診斷及生物傳感器材料,齒科材料等。
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和產業化發展不僅對社會和經濟都有著重大作用,同時也受到各國政府、產業界和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從生物醫用材料用途來說,眼科粘彈劑市場穩健增長、醫療美容行業增長迅速、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市場發展穩定、手術防粘連產品市場擴大等方面都將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從地域性結構特徵上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具有人才集中和高等級醫療機構數量多的特點,生物醫用材料等植入性醫療器械製造企業相對較多,區域競爭優勢明顯。
我國醫用材料增長空間廣闊,2023年醫用材料需求快速增長。時下,醫用材料企業陸續被國外巨頭收購,產業層面的發展力量被進一步削弱。全球生物醫用材料市場主要應用項目包含骨科應用、心血管應用、整型外科應用、腸胃科應用、泌尿科應用、傷口照護應用及其他應用等。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世界生物材料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全球生物醫用材料市場以每年13%的速度快速增長。即使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生物醫用材料仍是少數幾個保持高增長的朝陽產業之一,充分體現了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更多醫用材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用材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