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綠色轉型加速,東南亞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能源變革。「油改電」政策推動下,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以技術創新為支點,在這片曾因低價競爭折戟的市場上重新崛起。過去二十年間,中國摩托車品牌因惡性價格戰導致質量下滑而黯然退場,如今電動兩輪車行業正通過差異化策略與本地化深耕,重塑市場格局。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摩托車憑藉價格優勢迅速搶占東南亞市場。以越南為例,1998年嘉陵摩托以僅800美元的售價(僅為日本品牌的一半)進入當地市場後,重慶地區20餘家中國企業湧入,一度占據超80%的市場份額。然而惡性競爭導致質量崩塌——車輛故障率高、維修成本激增,疊加日系品牌的技術升級與服務優化,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的市占率於2016年跌至不足1%,日本本田和山葉合計占據95%以上市場。這一歷史教訓揭示:同質化低價策略難以構建長期競爭力。
當前,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正以差異化路徑突圍。東南亞各國政策推動下,2023年印尼啟動電動車購置補貼(每輛最高3079元人民幣)、泰國計劃到2030年生產67.5萬輛電動摩托車、越南要求2030年四分之一兩輪車為電動車型。中國企業在技術端發力:雅迪在印尼建設智能產研基地,確保產品適配當地雨季高溫與複雜地形;企業通過本土化設計提升耐用性,在菲律賓市場占有率超50%的品牌已輻射至東南亞20國。「高性價比」不再依賴低價傾銷,而是整合電池續航、智能化功能及本地供應鏈優勢。例如,泰國消費者既關注價格與能耗,更看重車輛在鄉村道路和極端氣候下的可靠性,中國品牌通過定製化設計滿足需求。
儘管取得進展,中國企業仍面臨考驗。東南亞市場對日系品牌的信任慣性猶存,部分消費者仍擔憂售後服務與電池壽命。同時,行業報告指出當前中國電動兩輪車產品在功能定位上高度趨同,亟需差異化競爭策略——如山葉專注運動型、川崎主打越野型的模式值得借鑑。專家強調:「要建立品牌認知度,必須持續投入研發與本地化服務網絡」。此外,二手劣質電動車擾亂市場秩序,企業需通過完善售後體系強化用戶信任。
總結展望
從摩托車時代的教訓到電動兩輪車的新征程,中國企業的出海策略已發生根本轉變:摒棄「以價換市」的粗放模式,轉向技術驅動與本地化深耕的精細化運營。東南亞市場正成為檢驗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戰場——唯有將創新、品質與用戶需求深度結合,方能在新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並為其他產業「破局內卷」提供範本。
更多電動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動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