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超六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為落實耕地保護戰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聯合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明確以高效節水灌溉為核心抓手,推動農業用水向精細化、現代化轉型,為節水灌溉行業注入長期發展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節水灌溉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實施方案要求,到2030年我國將累計建成13.5億畝高標準農田,並同步完成2.8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改造提升,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8000萬畝;至2035年,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實現高標準建設,屆時累計改造提升規模擴大至4.55億畝,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面積進一步增至1.3億畝。這一規劃通過系統性工程實施,旨在顯著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
當前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576,較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的0.8以上存在明顯短板。政策文件強調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倒逼節水技術應用,重點推廣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模式。水利部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我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從3.34億畝增長至4.19億畝,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26%,反映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在政策驅動下,節水灌溉設備製造與智能化管理平台成為核心賽道。以大禹節水為例,其產品覆蓋高效節水灌溉系統、智能水錶及水資源管理平台等8大品類,形成全鏈條解決方案能力。新疆天業控股的子公司則具備年產600萬畝節水器材和6萬噸管材產能,主打納米高強滴灌帶、壓力補償滴灌管等高性能產品,技術指標接近國際水平。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鋪開,高效節水灌溉的規模化應用將顯著降低農業用水浪費,預計到2035年可形成超1.3億畝新增高效灌溉面積。這一進程不僅推動節水設備需求增長,更通過智能化管理技術賦能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支撐。
總結來看,《實施方案》的出台標誌著我國農業用水治理進入新階段。通過高標準農田與節水灌溉建設協同推進,既解決了耕地質量短板,又加速了農業水資源利用方式轉型。政策明確的量化目標為行業提供了清晰的增長路徑,相關技術裝備企業有望在市場需求釋放中持續受益,共同推動農業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
更多節水灌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節水灌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