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上海國際半導體展會上,一家成立僅三年的深圳企業——新凱來工業機器有限公司,以覆蓋半導體全流程製造的31款自主可控設備引發轟動。其"名山系列"設備不僅吸引數千參觀者駐足,更帶動資本市場光刻機板塊大幅波動。這一現象背後,折射出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在技術攻堅與資本推動下的關鍵轉折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這家由深圳市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國家隊」企業,以華為"星光工程事業部"為技術起點,在2025年展會上集中展示外延沉積、刻蝕、量檢測等六大類核心設備。其產品線覆蓋EPI(峨眉山系列)、ALD(阿里山系列)到塗膠顯影等關鍵環節,並宣稱實現核心零部件100%自主可控。值得關注的是,新凱來量檢測設備已在多家主流晶片製造企業進入量產階段,部分技術參數接近國際領先水平。
當前國內半導體設備綜合國產化率已超40%,預計2025年將突破50%。北方華創等龍頭企業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其2024年營收預計達276318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2.6%52.6%;中微公司蝕刻設備銷售額同比激增54.7%,印證國產替代加速進程。但高端領域仍存瓶頸——光刻、離子注入等關鍵設備國產化率不足,初創企業需在成熟製程市場競爭已高度飽和的環境下尋找突破路徑。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半導體設備本質是工藝材料裝備協同演進的系統工程。新凱來雖宣稱技術突破,但設備驗證周期長達數年,需通過晶圓廠產線實測才能證明可靠性。當前產業呈現兩極分化:北方華創通過併購芯源微強化全產業鏈布局;而部分初創企業面臨"重複造輪子"質疑——若無先進位程攻堅能力,僅在成熟領域競爭恐難形成持續競爭力。
SEMI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半導體設備投資將達380億美元,占全球首位。隨著人工智慧推動AI晶片製造需求增長,預計到2026年全球相關投資再增18%。在此背景下,行業整合加速顯現:頭部企業通過併購提升技術壁壘,中小企業則面臨技術路線選擇困境。北方華創等領軍企業正通過資本運作構建生態閉環,而新凱來這類"國家隊"的入局或將重塑產業格局。
總結與展望
新凱來的高調亮相標誌著中國半導體設備領域進入多方角力的新階段。儘管其技術突破尚需時間驗證,但國產替代加速趨勢已不可逆轉。未來行業競爭將聚焦於高端製程核心技術攻堅、產業鏈協同創新以及資本驅動的資源整合能力。隨著2025年綜合國產化率向50%邁進,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既面臨打破國際壟斷的歷史機遇,也亟需在技術積累與生態構建中尋找可持續發展路徑。
更多半導體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半導體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