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驅動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加速布局科技金融領域,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完善風控體系,持續提升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支持力度。近期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推動國有六大行在戰略新興產業貸款規模、科技型企業客戶覆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金融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國有六大銀行聚焦國家戰略重點領域,在2024年末實現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的跨越式增長。工商銀行以超3.1萬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居首;農業銀行以2.57萬億元規模同比增長22.4%,增速顯著高於全行平均水平;建設銀行相關產業貸款突破2.84萬億元,科技相關產業貸款總額更達3.50萬億元。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等在細分領域表現亮眼,例如交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達64.5%,展現了銀行業服務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
各銀行以"股貸債保"為核心搭建綜合服務體系:
工商銀行打造覆蓋企業成長全周期的專屬產品矩陣,通過"工銀科創金融"品牌提供股權融資、信貸支持、債券承銷及保險服務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農業銀行創新推出"新興產業賦能貸""專精特新'小巨人'貸"等特色產品,配套農業園區科企貸等場景化服務,形成覆蓋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
建設銀行構建"五全三化"服務體系,在集成電路、清潔能源等領域運用商投行一體化模式,創新推出"科技易貸""技術流評價模型"等差異化工具。部分機構還拓展金融租賃、託管等業務,如交通銀行依託集團牌照優勢形成"股權+債權+租賃"的立體服務網絡。
針對科技企業"高技術、高風險、輕資產"特徵,銀行業建立了一系列創新風險管理機制:
農業銀行優化信貸評價模型與盡職免責政策,將不良容忍度提升至較普通貸款高3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研發"技術流"評估體系,將研發投入強度、專利質量等12項科技要素納入信用評級,配套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方案;
中國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中銀科創夸騰系統",運用人工智慧對深圳地區12萬家企業進行數字畫像,實現精準識別與動態監測。通過這些創新手段,科技型企業授信覆蓋率顯著提升,如郵儲銀行客戶數同比增長超30%,覆蓋範圍持續擴大。
為匹配科技金融業務特性,銀行業構建了多層次專業服務體系:
工商銀行設立總行級科技金融中心,在22家分行成立區域分中心,並布局160個科技支行形成"總分支網"聯動格局;
中國銀行打造"總—分—支"三級架構,在重點區域建立特色網點,累計服務深圳科創企業超萬戶;
農業銀行依託19個國家創新高地的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形成專業支行、事業部、專職團隊梯度化網絡。這些機構配備複合型人才團隊,強化了對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服務能力。
總結:科技金融發展的新圖景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戰略資源傾斜、產品模式創新及風控體系升級,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規模突破10萬億元大關,科技型企業有貸戶數年增超40%,充分彰顯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提升。未來隨著《實施方案》深化落實,銀行業將持續完善"投貸債租保"協同機制,依託數位化風控工具與專業化服務網絡,在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堅實的金融支撐。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