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成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2025年,中國製造業企業中工業機器人的存量持續增長,其在生產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對企業的用工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基於2012至2022年的數據,深入分析了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為理解工業機器人在企業中的經濟效應提供了新的視角。
《2025-203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其應用顯著推動了製造業的智能化進程。通過替代高危險崗位和非技能崗位,工業機器人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還促進了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升級。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應用程度越高的企業,其人力資本結構水平越高,這一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後依然成立。具體而言,工業機器人應用通過減少對非技能勞動力的依賴,增加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優化了企業的人力資本結構。
(一)替代效應
工業機器人行業應用分析顯示工業機器人在企業中的應用主要通過替代效應和創造效應影響企業的人力資本結構。一方面,工業機器人能夠替代高危險崗位和非技能崗位,減少員工在這些崗位上的暴露,從而提升企業的安全生產水平。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應用顯著降低了企業員工的死亡率和工傷事故的發生率,這不僅改善了員工的工作環境,還提升了企業的人力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在完成非技能型常規任務方面更具優勢,減少了企業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促使企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推動員工技能升級與職業路徑多元化。
(二)創造效應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通過創造效應推動企業創新,創造新的工作任務,從而增加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促使企業重新思考現有的生產模式,推動企業向智能製造轉型。這一過程中,企業對新技術管理、維護更新等任務的需求增加,從而推動了企業創新水平的提升。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應用顯著提高了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尤其是發明專利的數量,這表明工業機器人應用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推動了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升級。
(一)基於要素密集度的異質性
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影響在不同類型的製造業企業中存在顯著差異。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工業機器人應用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這是因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通常依賴大量非技能勞動力進行生產,引入工業機器人後,機器設備或智能系統能夠代替常規性、重複性和低技能工作,促使企業僱傭更少的非技能勞動力。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應用也提高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對非重複、非常規且富有創新性工作的需求,使其增加技能型勞動力的比例。相反,在資本密集型企業中,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邊際效應有限,因為這些企業通常已經擁有較高比例的技能勞動力。
(二)基於技術更迭速度的異質性
在技術更迭速度較快的行業中,工業機器人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這些行業面臨著頻繁的技術更新和管理變革,動態的技術環境和新技術的更迭促使企業不斷升級工業機器人設備和系統,以保持競爭優勢和市場響應能力。新型工業機器人設備往往需要更專業的操作和維護,員工需要具備更廣泛的技能和知識,擁有更強的創新性和靈活性,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生產任務和技術挑戰。這促使企業重新進行人力資本配置,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提高勞動力質量、吸引高技能人才中。
(三)基於要素市場發育程度的異質性
在要素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地區,工業機器人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這些地區通常具有更豐富的創新資源,企業可以更容易地獲取先進的技術支持。同時,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發展更加成熟,更容易聚集工程師、技術人員和數據分析師等技能勞動力,企業招聘到技能勞動力的機率更大,更容易實現人力資本的重新配置。
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其應用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還顯著推動了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升級。通過替代高危險崗位和非技能崗位,工業機器人減少了企業對低技能勞動力的依賴,同時通過推動企業創新,創造了新的工作任務,增加了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此外,工業機器人應用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更迭速度較快的行業以及要素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地區中,對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基於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加速推廣工業機器人等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和採購工業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新技術。同時,通過財政補貼和低息貸款降低設備更新成本,推動「智能製造」政策深入實施,助力企業人才結構升級。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與教育。政府應推動建立與機器人技術相匹配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通過高校、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的協同合作,重點強化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力素質,為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
規範和完善要素市場體系。政府應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的流動與高效配置。同時,強化要素市場治理能力,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企業成本,支持企業更好地應用工業機器人並提升人力資本水平。
完善普惠性社會福利政策,推動技術紅利社會共享。政府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失業保險覆蓋範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探索技術紅利共享機制。同時,加大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投入,針對非技能勞動者設計定製化項目,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實現技術紅利的公平分配與社會和諧發展。
更多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業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