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轉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從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首次審議,到數位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的深化實施,再到外企ESG本土化實踐的加速推進,這些舉措不僅展現了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堅定決心,也為全球綠色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以下從多個維度梳理這些重要進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生態環境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27日,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草案分為5編,包括總則編、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法律責任和附則編,共1188條。這一法典草案系統整合了現行法律規範,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系統、協調的法律保障。這一舉措標誌著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為未來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4月25日,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2025年數位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工作要點》,部署了4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這些任務包括推動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數位技術賦能綠色化轉型、發揮綠色化轉型對數字產業的帶動作用,以及加強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標誌著我國「雙化融合」戰略進入深化實施階段,通過數字賦能綠色轉型與綠色帶動數字產業的雙向互動,有望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4月24日,「2025十大值得關注的氣候技術」榜單在上海氣候周活動上發布。該榜單聚焦於能夠推動更小範圍Scope 3/3+排放以及拓展下游廣泛綠色AI服務場景的技術創新。榜單的發布展現了ESG與科技融合的前沿趨勢,有望加速綠色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助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這一舉措不僅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了方向指引,也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實踐參考。
4月23日,《在華外企ESG行動報告(2024)》發布。報告顯示,在華外企在應對氣候變化、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以及強化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堅定履行在華可持續發展承諾。外企向「新」求「質」的探索,既體現了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也反映出ESG正成為跨國企業在華戰略的核心競爭力。這一趨勢有望推動中外綠色合作邁上新台階,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我國亮出草原生態治理成績單。數據顯示,中國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5.5億噸。這一系列數據彰顯了我國作為全球最大草原國的生態擔當,也印證了「綠水青山」正向「金山銀山」加速轉化的發展智慧。
4月24日,安徽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安徽省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方案》,啟動鋰電池、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這一創新舉措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新能源產業綠色升級,為「雙碳」目標提供了可量化的管理工具。通過碳足跡標識認證機制,企業低碳競爭力將得到提升,為全國重點產業綠色轉型探索可複製的經驗。
根據最新數據,全球ESG可持續基金一季度淨流出額達86億美元,遠超歷史上任何時期。美國投資者連續第十個季度減少對可持續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敞口,而歐洲投資者則首次成為淨賣家,撤資金額達12億美元。這一現象反映出市場對可持續投資的信心動搖,政策風向與短期收益壓力對ESG領域的衝擊不容忽視。儘管長期趨勢仍被看好,但當前挑戰警示ESG需更務實,平衡理念與回報,以重建投資者信任。
總結
從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審議到數位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的深化,從氣候技術創新的榜單發布到外企ESG本土化實踐的加速,我國在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舉措不僅展現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堅定決心,也為全球綠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儘管全球ESG基金面臨短期挑戰,但長期來看,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我國將繼續以創新為驅動,推動綠色技術應用和產業升級,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更多生態環境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環境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