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晨光初現,一位企業家已踏上前往北京洽談自動駕駛項目的旅程。而在千里之外的邯鄲職教城內,一場產教融合的創新實驗正蓬勃展開——自2023年2月開園以來,邯鄲·中關村信息穀創新中心通過"帶土移植"模式,已吸引108家企業註冊落地,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書寫著"類中關村生態"的生動實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種子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在人工智慧訓練師崗位上,本地職校畢業生金趁正熟練操作數據標註系統。類似場景在園區內高頻上演:90%以上的入駐企業員工來自邯鄲本地職業院校。依託職教城資源,創新中心構建起"人才培養-產業需求"直連通道,與12所高校共建產學研合作網絡,聘請56位創新創業導師,形成人才供給閉環。這種產教融合模式不僅解決了企業技術藍領短缺難題,更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基礎性工作有了穩定人力支撐。
數據顯示,入駐的華駿生物醫藥公司通過校企聯合研發,其平喘藥中間體項目即將量產;京東誠信科技團隊在本地職校畢業生助力下,去年新增百度、小紅書等頭部客戶。這種"人才苗圃+產業沃土"的組合,讓企業平均用人成本降低30%以上。
莫德拉普生物科技的故事印證著創新中心對本土企業的賦能效應:入駐後獲得1200平方米潔淨廠房及租金減免,在外貿培訓和京冀資源對接下,其牙科仿生模型產品已出口至法國等國。園區聚焦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既為京津創新成果提供轉化空間,更通過"老鄉回鄉計劃"培育本土新動能。
水熊基因將多年研發的細胞研究技術帶回邯鄲,凱諾新材料公司則深耕OLED光電柔性材料領域。這些"金種子"企業藉助創新中心搭建的實驗室、中試基地等基礎設施,快速完成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跨越。目前園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已達41家(含國家入庫15家),申報智慧財產權超160項。
"我們不僅引企業,更要複製中關村的創新雨林生態。"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中心通過29家專業服務機構組建一站式服務矩陣,舉辦71場對接活動連結70餘家京津機構。憶力佳健康科技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在資質審批受阻時,園區聯合多部門攻關,助其成為河北首個獲得神經酸生產許可的企業,從落地到產品上市僅用8個月。
這種生態效應正在形成產業集聚磁場:北儀極星與中環精密儀表"樓上樓下成鏈",雨林空間孵化器內企業間技術協作常態化。2024年園區營收同比增長67%,科技服務收入占比突破45%。通過"一基地+一園區"建設規劃,創新中心正向更高能級的協同創新平台躍遷。
從晨光微露的企業家到實驗室里的技術團隊,從初創企業的萌芽到產業鏈條的延伸,邯鄲·中關村信息穀創新中心用產教融合澆灌人才根基,以精準服務培育產業種子,借生態構建催生協同動能。當京津冀的創新"雨露"浸潤這片土地,冀南大地正崛起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在區域協同中綻放出獨特的創新之花。(2025年5月數據更新:園區最新入駐企業達136家,累計促成技術交易額超2.8億元)
更多種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種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