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銷售分析情況

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銷售分析情況

2007-01-01 11:18: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下稱06托市早稻)自2007年1月17日開拍以來,截至7月18日,半年時間共舉行了24場固定場次交易會,累計成交234萬噸(少量的網上掛牌成交未統計),平均每場成交近10萬噸。目前06年托市早稻仍有近129萬噸未銷售,占06年全部托市早稻(363萬噸)的36%。受新稻上市的衝擊,06托市早稻近期成交量呈直線下降態勢,後期其銷售前景如何?2007年早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於7月18日正式對外公布,早稻最低收購價仍為0.7元/斤,如何理解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筆者將對上述市場人士關心的話題予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謹供參考。

   一、06托市早稻交易回顧

    06托市早稻從推出到現在(7月18日),剛好歷時半年,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半年來歷次早稻交易成交情況(見下圖)。

 

    單看這個曲線,非常類似於一個完整的股價走勢運行圖,具備各個階段的特徵:

    第一階段:底部徘徊(1月17-3月21)

    這一階段,除了開始兩場成交數量在8萬噸以上外,其他場次成交數量僅在3萬噸左右,相應的成交率不到2成。這是2006年早稻成交極為低迷的時期,從圖上表現為「底部徘徊」。與之相對應的是,當時早稻需求不振,並且市場上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供給充裕,價格相對便宜,市場上本就偏弱的有效需求大多依賴於企業自身的庫存、各級儲備糧的輪換、農民手中的餘糧等,最低收購價稻穀處於需求的最下方,備受冷落。

    第二階段:直線上升(3月21-5月16)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的供需力量逐漸改變。這一時期,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市場供給日趨減少,而需求則從低迷中走出,呈緩慢回升態勢,最低收購價早稻的市場地位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用糧主體開始更多地購買最低收購價早稻,從而導致這一時期的成交量呈直線上升態勢。成交量從3月21日2.77萬噸的低點,一直上升到5月16日的16.04萬噸高點,期間不曾有過任何的回落,堪與同一時期國內氣勢如虹的股市相比擬!

    第三階段:高位盤整(5月16-6月27)

    成交量直線上升的勢頭在5月中下旬受阻,呈現出高位盤整態勢。巧合的是,大盤也在5月底結束了此前勢如破竹的漲勢,出現大幅震盪行情。股市震盪原因的論述超出本文範圍,我們看看這一期間早稻的成交量維持在15萬噸左右,未能進一步上升的原因是什麼?畢竟這一時期最高成交率也不到75%,每場仍然有10多萬噸的早稻未能售出。毫無疑問,這一時期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市場供給肯定比前期進一步減少,合理的結果是此時最低收購價早稻成交量應較前一階段進一步上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新稻即將收割上市的影響。道理很簡單。一般來說參與最低收購價早稻交易會的糧食加工企業,由於生產加工的連續性,其參與採購的往往是備用糧,是為下一階段準備的。現在由於市場主體的需求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從新稻中得到滿足,並且很可能成本比最低收購價稻穀還要低,因此,市場主體降低了當下的庫存採購比例,這抑制了成交量的進一步上升。

    第四階段:急劇下行(6月27-)

    一進入7月份,成交量就有了顯著的下降。6月27日的成交量還有16.1萬噸,7月4日的成交量就迅速下降至12.6萬噸,7月11日為12.0萬噸,7月18日則進一步減少至7.83萬噸,與6月份的成交量相比,下降幅度超過50%,下降趨勢非常明顯。此時的股市亦在未能突破前期高點的情況下轉頭向下,疲態畢現,幾百隻股票價格在此期間被「腰斬」。托市早稻成交量與股票交易行情走勢亦步亦趨。股市短期調整的原因難料,然而最低收購價早稻成交量7月份的震盪下行卻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此時新稻已經上市,對最低收購價早稻構成了現實的替代。用糧企業不但未來的需求可以指望新糧,當下的需求就可以從新稻中得到補充,因此06托市稻成交量有了進一步劇烈的下降。

    上述將06托市稻交易的回顧與股市聯繫起來,純粹是為了增加可讀性,讀者可不以為意。

    二、剩餘06托市稻可能會銷售到2008年

    雖然7月18日的成交量已較前期高點下降了50%多,但是筆者預計隨著新稻大規模收購工作的逐步展開,06年托市早稻的成交量將會進一步的減少。

    06年托市早稻銷售的第一階段,由於當時市場上托市稻以外的供給充裕,並且價格相對便宜,托市早稻成交量一直在3萬噸左右徘徊。現在由於新稻正面臨大規模上市,後期市場供給非常充裕,並且新稻相對便宜。目前湖南、江西大部地區普通早稻的收購價在75元/百斤左右,優質稻達到80元/百斤左右,個別優質品種收購價為90元/百斤左右。2006托市早稻底價為1470元/噸,加上搬遷費用、運輸費用等,實際入庫成本在1600元/噸左右,而目前普通新稻收購價為1500元/噸,按50元/噸的收購費用計,實際成本為1550元/噸,略低於2006年托市早稻。那麼由於2006年托市早稻無論在價格上還是品質上都不具有任何優勢,後期其成交量估計將下降到第一階段的水平。那麼在不考慮調低底價以及市場行情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以每周一場交易會、平均成交4萬噸計,這剩下的129萬噸早稻估計需要32周的時間才能消化完畢。這樣算來,2006年托市早稻估計要一直賣到2008年3月份,幾乎遭遇到與2005年托市早稻一樣的處境(2005年托市早稻一直銷售到2007年的5月份,估計仍有70萬噸的庫存未售)

    國家於7月18日公布了2007年早稻最低收購預案,2007年最低收購價與去年持平,仍為0.7元/斤。我們知道,目前各地早稻的收購價已經顯著高於最低收購價水平,這樣早稻2007年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很可能難以執行,也就是說2007年托市早稻數量很可能為零(加價收購除外)。這將對餘下的06年托市早稻的銷售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2006年托市早稻將沒有2007年托市早稻銷售壓力(在2006年托市早稻推出後,2005年托市早稻幾乎無人問津);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國家托市,市場上糧源為各個分散的市場主體所掌握,後期市場供給充裕,對托市稻的依賴性下降。

    三、如何解讀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

    前面說過,今年早稻的最低收購價0.7元/斤,而目前新稻收購價普遍高出這個價格不少,如果不考慮加價收購的可能,那麼今年的早稻托市可能是和2004年一樣的「顆粒無收」。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2006年國家在早稻生產還未開始前就公布了最低收購價,而今年新稻收購已經進行了半個多月後,國家才進行公布,並且公布的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

    稻穀的生產成本在上漲,據國家發改委的調查統計,今年糧食的生產成本同比上升5.99%,最低收購價保持不變意味著國家在價格上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減弱了(雖然目前早稻的實際收購價高於托市價,但是最低收購價代表了國家在價格上對糧食生產者所承諾支持的力度,與市場價格的高低無關)。筆者認為做出這樣的決策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國內糧食生產已經連續3年豐收,小麥已經是連續4年增產,並且當年新增供給量已經超出當年消費量,小麥面臨著新的庫存增加壓力。由於夏糧已經豐產,早稻產量有望和去年持平,中國糧食生產有可能迎來歷史罕見的連續4年增產。國內糧食供求關係已經大為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可能並不急於繼續鼓勵糧食總產的單純提高,糧食品質結構上的平衡重視度提高。

    第二,迫於高漲的CPI壓力。據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6月份CPI上漲幅度高達4.4%,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漲3.2%,下半年及全年CPI漲幅將超過3%。而糧價的波動被認為是造成CPI上漲幅度過快過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有可能為CPI的上漲推波助瀾,與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的主旨相違背。

    第三,與托市政策的調整有關,筆者對此進行重點分析。

    目前早稻價格的高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托市托上去的。關於這一點筆者曾經有公開論述。那麼國家為什麼要將2006年托市稻採取加價銷售的方式從而將市場價格托上去?要知道2005年托市稻開始銷售的時候並沒有採取加價的形式,當時是以最低收購價作為底價的。由於2006年托市早稻採取加價銷售,初期遇到了嚴重的銷售困難,每場僅成交3萬噸左右。鑑於加價銷售不暢,當時許多市場人士皆預測後期國家會調低底價,以促進銷售。當時筆者今年3月份在一份發行的糧食內部刊物上指出,調低底價是不可能的,因為「調低底價將會使得之前的托市努力付諸東流,並且對今年的新糧上市期間的價格造成極大壓力,從而政府被迫再次真正啟動最低收購價政策,這顯然是政府不願意看到的。政府的意圖顯然是希望通過最底價收購政策將市場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或者說目標價位,儘量避免在今夏又一次真正啟動托市收購。讓該政策備而不用,這才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上佳選擇。」事實證明,通過不調低2006年托市早稻銷售底價,國家運用市場手段達到了將新稻收購價提升到0.7元/斤之上的目的,從而避免了國家今年再一次真正啟動最低收購價政策。因為托市收購雖然可以維持市場價格穩定,保護農民利益,但是畢竟是對市場的一種干預,容易扭曲價格,對市場帶來消極影響。現在通過市場自身將價格維持在政府的目標價格之上,糧食生產者的利益得到保護,財政支出大大減少,市場得到健康運行,從而讓最低收購價政策達到「惠而不費」的理想效果,政府何樂而不為?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假設,如果2006年托市早稻以最低收購價作為底價銷售,那麼今年早稻上市時市場價格很可能低於0.7元/斤,從而以0.7元/斤作為最低收購價的托市政策又必須啟動。而通過加價銷售,不用啟動托市政策就可以達到托市政策一樣的效果,這樣的市場宏觀調控行為顯然是最經濟的。

    當然今年新稻收購價能穩定在最低收購價之上,另外一個因素也是由於早稻的庫存消費比相對於小麥而言偏低,否則就沒法解釋同樣是加價銷售,新麥上市之初的價格大部地區低於最低收購價。無論如何,加價銷售還是有效地提升了糧食的市場價格,從而可以有效減少國家在新的年度里因托市而收購的糧食數量。

    加價銷售的另外的一個作用便是,激勵其他市場主體在新糧上市期間收購的積極性,因為後期國家托市糧銷售沒有便宜貨。這樣通過調動市場主體的收購積極性,國家也可以有效減少托市收購量。

    可見托市政策的調整,特別是不再將托市全部的重點放在新糧收購上,通過其他相關調節手段,達到同樣的托市效果,將是政府日後所追求的目標。

更多早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早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