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展示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取得的新成果。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的產業鏈日趨完善,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約200億元。大力應用數位化等新技術,推進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目前已成為出版業的共識。
「數字出版代表著出版業的未來與方向,這是新聞出版界的共識。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出版業,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7月16日至19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指出,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據了解,此次數博會上共簽約9項協議,首次實現數博會現場達成合作協議「零的突破」,並舉辦了20場高峰論壇和10場主題分論壇。同時,2006年至2007年度數字出版領域優秀企業、人物、品牌和作品的評選推薦活動也在此揭曉,清華大學出版社等8家示範企業,中國知網等9種推薦品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尹明華等9位創新人物,以及17個優秀作品和8個優秀作品提名名單同時公布。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的數字出版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每年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閻曉宏指出,我國數字出版的產業鏈日趨完善,出版形態日益豐富,數字出版對各行業的內容支撐明顯加強。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4.7億手機用戶,1.44億網民,個人電子閱讀終端已經超過1.5億,四分之一的讀者閱讀數字出版產品,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在上升,讀者的數字閱讀習慣為數字出版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今,我國的電子圖書已有30多萬種,網絡雜誌用戶規模4000萬,用手機進行文字閱讀的用戶超過3000萬。
此外,在網絡遊戲軟體出版方面,近年來,國內自主研發了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網路遊戲,有300多種產品上市,已占國內網遊市場60%的份額,改變了國內網路遊戲市場由國外產品占主導地位的局面,甚至一些民族網遊產品已經打入歐美、亞洲市場。
據了解,截至2006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約200億元,其中,中國網際網路期刊的收入達到5億元;電子圖書的收入達到1.5億元;網路遊戲收入達65.4億元;網絡廣告收入達到49.8億元;在線音樂收入達1.2億元;手機出版(包括手機彩鈴、手機遊戲、手機動漫)收入達80億元。
數位化武裝出版業
「大力應用數位化等新技術,推進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努力打造主流媒體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強勢地位。」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杰在參觀數博會時指出,要鼓勵和支持出版企業研發數字出版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充分發揮出版單位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有條件的單位要率先數位化,加快用數位化武裝出版業的步伐;同時,也要進一步探索在新技術條件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據介紹,雖然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發展迅速,但是技術開發資金不足、缺乏普遍認同的商業模式,以及數位技術和管理人才奇缺等問題,已成為產業發展瓶頸。因此,如何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產業如何在經濟上形成規模等成為業界關注的問題。
對此,智慧財產權出版社社長董鐵鷹表示,隨著信息化的快速增長,信息服務必將成為數字出版的主要形態之一。因此,將基礎信息和檢索系統結合起來,按照用戶的要求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開闢新的市場,將為出版商帶來更大的收益。據了解,目前,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已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數字出版業務已經成為該社利潤最高,收入最穩定的來源,並在國內最早實現按需出版合作。
版權保護營造良好環境
由於數位技術易複製、易傳播的特點,因此,在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的同時,也必須提高相關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意識,加強版權保護。據透露,在國內1400多個電子網站中,真正擁有版權的大概只有4.3%。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大量網站使用盜版內容。
對此,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表示,盜版是數字出版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版權保護,數字出版產業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數字出版產業應該形成合法授權,嚴格版權管理的數字出版模式,從作者到出版社、到運營商,到最後終端設備,每一個環節都應該保證使用的都是正版。據了解,中文「在線反盜版」聯盟成立兩年來,在全國設立了4個維權中心,共受理案件200多起,有力地制止了盜版行為。
據閻曉宏透露,2005年和2006年,國家版權局連續開展了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成績。今年,國家版權局將繼續會同公安部、信息產業部深入開展以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為重點的專項治理行動,依法打擊各類網絡侵權盜版活動,有效保護數字出版產業已取得的成果。
同時,新聞出版總署正在進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該工程將重點突破DRM系統的體系結構、數字內容加密、身份識別、密鑰管理、數字權利轉移、數字版權描述、數字內容交易等技術,從而進一步提高數字版權保護核心技術,擴大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應用軟體及應用領域。 本報記者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