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楊家駒:原材料稀缺 紅木家具或將成為文物
楊家駒這個名字,很多喜愛紅木家具的朋友都並不陌生。他是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紅木國家標準的第一起草人。
日前,我們來到了楊教授的辦公室,就紅木家具市場的現狀展開了一番對話。
《紅木文化長廊》:楊教授您好。我們都知道,紅木原材料很多都屬於稀缺樹種。據您了解,這些樹種目前世界上的存量還有多少呢?
楊家駒:從絕對數量上說,有的樹種存量還不少。但從相對數量上說,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近年來紅木家具大火,造成了這些樹木被大量砍伐。我們的紅木原材料主要都是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的,現在人家的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針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樹種,開始頒髮禁伐令。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不但要自己享受紅木家具帶來的種種好處,還要把它們留給子孫後代。所以,紅木原材料就是那麼多,總有一天會有砍完的時候。《紅木文化長廊》:那您預測,這一天大概到什麼時候將會出現呢?
楊家駒:這個時間可能是十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誰也說不準,因為它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的需求越大,它到來的可能也就越快一些。《紅木文化長廊》:但生產紅木木材的各國,不是也都在人工種植那些樹木嗎?
楊家駒:對。所以我所說的砍完,並不是永遠的枯竭。紅木原材料只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將成為不可再生資源。它能再生,但是時間將很漫長。因為能夠成材做成紅木家具的樹木,一般樹齡都要在幾百年以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現在種的樹,要等到幾百年後才能用來做紅木家具。《紅木文化長廊》:那面對這種情況,這個市場該如何應對呢?
楊家駒:首先,我所說的紅木就是指紅木國標里確定的33種用材。實際上,在國標之外,還有不少樹種同樣適宜製作傳統家具,材質上也很不錯,甚至完全可以超過33種材料之中的某一些樹種。雖然用它們做成的家具不能叫做紅木家具,但完全可以叫做明式或者清式古典家具,同樣具備文化意蘊。再有,現在市場上的紅木家具到時候就都成為文物了,人們可以從文物的角度重新欣賞、判斷其價值。
更多紅木家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紅木家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