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霽霖(中國多寶魚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一生的事業都與水有關。
然而,事業之路並非「如魚得水」那般輕鬆。日前,有著「中國多寶魚之父」美譽的雷霽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感嘆:項目多次差點停擺,多次到了做不下去的邊緣,全靠「必須要搞成功」的信念支撐自己和團隊,才最終做成了。
雷霽霖並不僅僅滿足於項目的成功,他更志在推動中國養殖業革命化的改變———用工業化的流程方式,實現魚類在車間放養。
這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雷霽霖已經為之奔走了數十年。
結束北方冬天不能養魚歷史
雷霽霖的研究,都以魚為伴。
數十年前,雷霽霖發現,由於南北溫差之故,與南方相比,北方養魚產業幾乎處於零的邊緣。「當時我就思考,可以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
「北方冬季氣溫低,很多魚類無法生存。能否在北方養小,南方養大,或者換一些適合北方放養的魚類種苗?」雷霽霖說,當時嘗試過很多方法,都未成功。
一個偶然機會,雷霽霖從聯合國下屬機構的一本刊物上看到:英國正在研究適應低溫、成長快、能快速成為商品魚的鮃鰈魚,即多寶魚。這讓雷霽霖看到了希望。
1980年,雷霽霖參加聯合國組織的一個考察學習團前往英國。「我就是奔這條魚去的。」雷霽霖說,在英國,他見到了負責多寶魚的首席科學家豪威爾博士,兩人相談甚歡。臨走時,雷霽霖提出能否帶幾條多寶魚苗回去做實驗,然而,豪威爾博士卻說:「等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這一等就是整整11年。1992年,豪威爾博士的一封來信讓雷霽霖興奮不已,豪威爾博士在信中告訴雷霽霖,他將隨英中交流協會訪問中國,並為他帶來了200條多寶魚魚苗。
「魚不是直接從英國發到中國,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和管制,是通過法蘭克福中轉才運到了中國。」雷霽霖說,由於買不起對方的智慧財產權,拿到魚苗後雷霽霖便組建團隊攻關,「整整用了7年時間才獲得重大突破。」
多寶魚的養殖成功,結束了北方冬天不能養魚的歷史,並繼而實現了產業化推進,到2006年,多寶魚在全國已經達到年產值50多億元,雷霽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多寶魚之父」。
開啟工業化養殖革命
雷霽霖說,多寶魚實現了國內魚類養殖的兩大重要突破:首先是孵化,其次是採用「深井海水+大棚」的工廠養殖模式,「這為多寶魚在短期內實現商品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降低了對水環境的污染。」
「如果算上多寶魚對飼料、建築、建材、運輸等行業的拉動,僅僅這一個品種,對相關產業鏈的帶動就上百億元。」雷霽霖稱,這是其他傳統養殖方式無法達到的,也只有工業化養殖才能實現。「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我們認為對魚類的養殖方式也需進行革命性的改變,工業化養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據雷霽霖稱,40年前,他就提出了工業化養殖的理念,「當時遭到了很多人的譏笑,不理解。現在有了多寶魚近10年的養殖模式探索,工業化養殖已經沒有太大的障礙。」
在雷霽霖看來,工業化養殖體系的構建要做到:設施工程化、技術現代化、養殖工業化和管理工業化。
按照這種體系構建和理念,工業化養殖不僅僅適合海洋養殖產業,也適應淡水養殖的需求。
不僅如此,工業化養殖還為大量的漁民換來了生存空間,「現在許多沿海城市的海岸線都被列入當地政府發展工業的計劃,漁民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如果大力推行工業化養殖,無論其規模和產值,都有資格列入當地的產業發展計劃,漁民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更多魚類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魚類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