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採暖散熱器委員會主任宋為民
本報記者 曹薇薇 北京報導
今年國務院提出了「啟動北方採暖區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1.5億平方米」的工作任務,目前建設部已將該任務分解到北方15個省市。近日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財政部會同建設部提出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對實施改造給予獎勵的財政政策,安排專項補助資金用於對供熱節能改造的補助,這對採暖散熱器行業來說正是發展機遇,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採暖散熱器委員會主任宋為民。
中國房地產報:在國家穩步推進北方地區供熱體制改革大背景下,您認為當前採暖散熱器行業發展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宋為民:最近幾年,我國散熱器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體實力以讓人震驚的速度提升。現全國已有散熱器生產企業1200餘家,並有一大批超億元的大型散熱器生產企業,總產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億片發展到現在約5億片,總產值也從15億元增長到近100億元。我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上最大的採暖散熱器生產和使用大國。
目前,我國採暖散熱器所面臨的市場機遇主要表現為:一是其獨步世界的巨大的市場需求:按照建設部提出的我國2020年建設小康社會的居住目標,城鎮人均居住建築面積將達到35平方米,因此我國每年對於房屋的需求缺口將加大。另外,舊系統改造、採暖區南移擴大、農村建築城鎮化需要等等,其對採暖散熱器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二是採暖體制的變革。自2000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在城市住宅供熱系統中推行分戶計量制度,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普及。三是產品的審美標準和技術取向標準也是不斷改進提高的。四是可持續發展社會對環保的要求:傳統的鑄鐵散熱器生產製造工藝高污染、高能耗,新一代的輕型散熱器必須滿足原料可再生,生產無污染,使用更節能的要求。
國內需求始終是中國採暖散熱器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在產品的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品質優良的名牌產品引導消費,勢必會造成產品良莠不齊,市場混亂,直接影響人民日常生活。所以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推進名牌戰略是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房地產報:在市場銷售中,很多人都會把行業名牌作為選擇商品的參考條件,散熱器行業中名牌有多少?
宋為民:早在2004年,委員會從戰略的高度,理性的分析了採暖散熱器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並提出「在2~3年內,如果沒有幾個,幾十個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我們行業將面臨巨大危機。我們一定要站在國際高度,要有振興民族工業的意識,走品牌發展之路」。確定了以企業創建名牌為主體,以培育(打造)行業名牌為基礎,爭創中國名牌為目標的一整套名牌戰略計劃。在此基礎上,2007年11月,委員會在常務理事會上又提出了「創新謀發展、品牌聚實力、文化樹形象、和諧建共贏」的主線和思路,注意引導企業打造、提升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採暖散熱器行業和企業整體競爭實力。
名牌不僅是有利於企業自身的信譽,更重要的是有利於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引導百姓理性消費、購買品牌產品的前提是要有可以找到依賴證明的品牌的存在,那麼中國名牌的評價作為國家級品牌最高榮譽,對於採暖散熱器行業樹立品牌、抵制偽劣,保證消費者能明確信得過產品的品牌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至此我們行業共有25家企業獲得了 「國家免檢產品」稱號,30個行業名牌企業。
由於行業組織領導得力,企業積極努力,目前「採暖散熱器產品」已被列入《中國名牌「十一五」重點培育指導目錄》,正在為行業申報中國名牌進行立項申請工作。
中國房地產報:面對我國散熱器市場的廣闊發展空間,很多國際知名散熱器廠商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這給國內的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面對?
宋為民:關鍵在於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現在國內企業特別重視創新並且注重保護智慧財產權。許多企業上馬新項目,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產品品質,目前散熱器行業擁有專利總數620項,其中包括節能、環保、外觀等方面的專利。河北聖春、北京佛羅倫斯、蘭州隴星、寧波金海、北京派捷、青島適佳、大連海鑫等有實力的散熱器企業都邁出了國門,將產品打進國外主流市場,具有了品牌效應。
中國房地產報:在創新方面我們還應與國際接軌,全銅水道對流散熱器在美國非常普遍,但在我國推廣這種散熱器時,好像遇到了一些問題?
宋為民:全銅水道對流散熱器因為外觀呆板的限制,國內消費者不太接受。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去年舉行全銅水道對流散熱器外形設計大賽,希望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為生產廠家帶來靈感,能夠從外罩設計上有所突破,從而推動全銅水道對流散熱器的發展。同時帶來整個採暖散熱器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加快推廣節能、環保型散熱器的應用,開闢我國採暖散熱器的新途徑。
中國房地產報:散熱器行業在整個建築業中雖然算不上大行業,但其產品生產和使用關係著國家能源資源節約,對於建設節能省地型建築具有重要的作用。散熱器企業如何貫徹「節能減排」?
宋為民:首先,鑄鐵散熱器生產企業要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調整,在生產過程中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充分認識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其次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改善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依靠科技、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還要突出重點、努力推動自主創新,大力開展以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為主導思想的技術改造,搞好企業的「節能減排」,促進行業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