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春力在2010年全國低碳技術創新論壇上指出,我國新能源領域出現了高碳發展模式的苗頭。「例如在光伏產業中,我國的矽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0%多,而我國生產的矽95%用於出口。矽在生產過程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但使用時卻是清潔能源。因此,我國為世界低碳作出了貢獻,但自身卻並沒有實現低碳發展。」他說。
我國雖然擁有極為豐富的矽礦資源,但企業僅普遍採用電弧法用炭還原製取低純度的工業矽(純度為98%~99%),然後作為工業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極其低廉的價格賣到國外,而經過國外企業提純至99.9999%以上再採購回來的多晶矽價格卻早以身價百倍,曾經高價賣到300美元/公斤。一番折騰後,多晶矽終於回到了「娘家」成為中國光伏產業下游廠家爭搶的對象。
中國的光伏電池年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40%,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3200MW,更是領先全世界。但在這種世界第一的榮光背後,卻有另外一種辛酸在流淌。
你吃蘋果我吃渣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兩頭在外』,95%的原材料需要進口,95%的太陽能電池則是出口。」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秘書長孟憲淦無奈地說。多晶矽產業成了典型的「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即製造環節在國內,使用環節在國外;能源消耗在國內,節約在國外。如從「全產業鏈」角度看,光伏行業能耗大的問題其實並不足慮,因為上游耗費的能源可在使用環節的實際節能效果上獲得補償,但中國光伏產業顯然不是這樣。
「不客氣地說,現在許多光伏企業都是戴著高科技帽子,從事來料加工的工作。」孟憲淦評價說,「來料加工」實質就是利用國內電力資源加工產品。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矽片生產商江西賽維LDK光伏矽科技有限公司,有5條年產3000噸電子級多晶矽生產線。根據江西省環保廳的測算,如果1.5萬噸多晶矽項目全部開工後,「它的單廠用電量相當於整個南昌市用電量的1/4。」而對於生產多晶矽帶來的污染,更是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其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廢水、廢液排出,如生產1000噸多晶矽會有三氯氫矽3500噸、四氯化矽4500噸廢液產生,而未經處理回收的三氯氫矽、四氯化矽是一種有毒的液體,環境污染極為嚴重。郎咸平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中國把綠色產品出口,保護了國外的環境,卻把污染全部留在了國內。」
西方沒錢了,誰來買單?
由於歐盟對新能源的追捧,導致國家大力補貼,終於引爆了龐大的產業鏈條。而且越往下游(組件生產、太陽能應用產品)競爭越激烈,這主要是由於下游產品生產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
但是現在這種虛胖即將面臨「割肉」,由於歐盟一些的主權債務危機,不少國家開始緊縮開支,它們的大刀對準了這種補貼太多的綠色能源。
12月17日,據路透社報導,德國主要的「左」翼反對黨表示支持減少對新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支持。作為占全世界太陽能市場三分之一的德國,其實早在7月,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光伏發電上網補貼修訂案,從7月1日開始,在德國境內建造的屋頂光伏發電系統補貼額減少13%,從10月1日開始,補貼繼續減少3%。
德國的態度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11月19日,西班牙政府推出一項新政策,新安裝光伏電站的上網電價補貼將減少45%,大型屋頂發電系統電價削減25%,小型屋頂則削減5%。法國也開始對光伏電下手了,2011年開始法國國家預算中削減了對家庭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稅收抵免。即使是市場容量排全球第四的美國,目前也在考慮收縮補貼。
在缺少了外部市場後,這些過剩產能何去何從,似乎都沒有被人認識,相反,更多的項目還在紛紛上馬。截止2009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矽項目已建、在建或擬建的超過50個,參與其中的省份多達20幾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產能將超過23萬噸。在國外市場衰退的情況下,國內眾多的多晶矽企業,千億投資至少一半或將打「水漂」,「50多家企業中,最後能存活的也就3~7家。」一位投資家分析道。
專家號脈:新能源產業不能隨便開綠燈
「從環保、節能降耗的角度來說,這些高耗能的多晶矽企業應該關停,但現實中你又不能把它們關了。」國家「863」計劃能源專家,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袁振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些落後的工藝是會淘汰的,不會老這樣下去。現在還有很多利用太陽能的技術路線,譬如薄膜電池和有機材料的電池,不過因為多晶矽便宜,而且技術成熟。」袁振宏認為,國家應該出台多晶矽准入條件,明確多晶矽行業新准入標準,從而引導技術水平先進、生產能耗低的多晶矽項目落地。同時,國家政策要「硬」起來,要採取適當的措施懲罰那些偷工減料的企業,要引導企業摒棄撈一把的思想,著眼長遠,在技術進步上扎紮實實做事,最終完善工藝,實現清潔生產。
一把菜刀想屠龍?
無論是兩頭在外,還是污染、耗能問題,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核心技術缺失。「技術創新是多晶矽材料生產的命脈,如果國內企業只顧謀取眼前利益,不在這方面下功夫,不僅給自己戴上『高污染』的帽子,自毀形象,還將嚴重製約整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有專家對中國的光伏電產業發出了嚴厲警告。
本來多晶矽生產並不一定會污染環境,全世界70%左右的多晶矽是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出來的,國外採用閉環式生產工藝,一般不會造成污染,但國內許多原本與此不沾邊的企業看到有暴利可圖,也紛紛上馬多晶矽。大部分多晶矽廠商為減少投資、降低成本,對工藝掐頭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處理等環節,造成了對環境的危害。
2010年5月,在第四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被業界公認為「太陽能之父」的馬丁·格林教授在談及中國光伏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時,一連說了幾個「Quality」(質量)。在他看來,中國光伏電企業最缺乏的就是核心技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春力也認為,我國很多行業本來可以不靠原材料投入獲取回報,實現低碳發展的,但由於核心環節、核心技術不在國內,因此高技術產業在我國變成低技術、高資源消耗的產業。
更多光伏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伏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