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黏劑:走環保節能路線
我國重點發展了環保型、節能型膠黏劑,如低甲醛釋放量的脲醛膠,無溶劑、環保型的熱熔膠,聚氨酯膠黏劑(取代使用芳烴溶劑的氯丁膠),有機矽膠黏劑,環氧膠黏劑等。
由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等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水性聚氨酯鞋用膠黏劑研製與應用開發已實現批量生產,二期擴能後年產量可達到3萬噸以上,該項目將填補國內新型鞋用水性膠的產業空白。北京林業大學開發的人造板優質高效膠黏劑製造及應用關鍵技術促進了我國人造板產業升級。該項技術應用3年來,總計減少甲醛排放量1700多噸,減少膠黏劑耗費量10萬噸,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一五」期間,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一個新興的化工產業門類。統計顯示,2009年,我國化工新材料國內市場銷售額約為1059億元,國內化工新材料工業產值約為600億元。預計2010年,我國化工新材料市值將達2000億元以上。
聚氨酯:占全球產量的1/3
我國聚氨酯產業發展很快,產品已占到全球總量的30%左右。今後一段時間內,建築節能、汽車及軌道交通、輕紡、外貿和人口等5大因素,將進一步拉動我國的聚氨酯產業。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聚氨酯產品的產量達到380萬噸,產值為900億元,2009年聚氨酯產品的產量超過400萬噸。我國已成為全球聚氨酯跨國公司的主要投資地,一大批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在我國建成了世界級的聚氨酯基礎原料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
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在(文章來源環球聚氨酯網)萬華寧波工業園成功實現產業化,這是在早期引進不成熟的萬噸級技術基礎上,通過自主創新形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化技術,也是世界上單套規模最大的MDI裝置,能耗比國際領先技術降低近10%,同等規模投資比國外低30%~40%,產品質量好,經濟效益高,標誌著我國已跨入世界MDI製造技術的領先行列。煙臺萬華寧波二期年產30萬噸MDI裝置已於2010年10月開始試車,預計年內就可以投產。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0萬噸/年TDI項目花落江安陽春工業園區,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TDI項目。
塗料:產量創新紀錄
在高速成長的房地產、汽車、家電等下遊行業的推動下,雖然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洗禮,我國塗料行業仍舊創造了2009年755.44萬噸的最新塗料產量紀錄,成為塗料產量第一大國。預計2010年我國塗料產量能夠達到800萬噸。「十一五」期間,我國塗料行業重點發展了節能、環保型和耐久性塗料,如水性塗料、粉末塗料、輻射固化塗料、有機矽、有機氟改性丙烯酸酯類塗料、重防腐塗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專用塗料等。
其中,華南理工大學與有關企業合作,突破了高固體含量聚氨酯與聚丙烯酸複合乳液以及與矽聚合物雜合技術,開發出8種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20種水性木器塗料,建成萬噸級塗料生產線,產品質量全部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北京鈺林化工有限公司在水性汽車塗料研發方面取得突破,先後推出了水性雙組分丙烯酸聚氨酯防鏽底漆、水性雙組分丙烯酸聚氨酯中塗漆、水性雙組分高光澤丙烯酸聚氨酯面漆,有力推動了我國汽車漆的國產化;中國海洋大學開發的環境友好型海洋防污塗料結合中國海域環境特點,發明了環境友好性與防污性相統一的防污塗料及其兩個關鍵成分—防污劑、防污樹脂,使我國形成了較完整的防污塗料技術體系。
納米材料:贏得國際話語權
中科院化學所與瀋陽科友公司聯合開發的富勒烯及內嵌金屬富勒烯實驗室製備裝置已平穩運行6年,他們與西南科技大學等聯合研製的富勒烯工業化生產裝置打破了國外對富勒烯燃燒法製備技術的壟斷。成都有機化學公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納米管的連續化批量製備,目前該公司開發的碳納米管產品已達33個品種。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研發出一種製備碳納米管的催化劑與新技術,其參與投資的年產100千克高純度多壁碳納米管生產裝置在新疆庫車化工園區開工建設。
納米材料的應用也直接提升了傳統產業。2010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成功首印。由中科院化學所開發的這項製版技術摒棄了傳統感光成像的思路,通過開發新型納米轉印材料,從根本上改變了印刷業對感光材料依賴的現狀。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納米氧化物濃縮漿與納米複合塗料技術顯著提高了納米粉體材料在塗料中的分散效果和利用效率,使納米複合塗料的性能得到明顯改善。採用該成果可研製出納米複合飛機蒙皮聚氨酯塗料、納米複合封孔塗料、納米複合乳膠漆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納米複合塗料。
氟矽材料:生產和消費大國
我國已發展成為初級氟化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並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產品領域取得突破。氫氟酸產量從2004年的30萬噸逐年攀升至2009年的130萬噸,聚四氟乙烯產能2009年達到5萬多噸,氟化氫、氟化鋁、冰晶石等大宗、重要的氟化物已擁有萬噸及萬噸以上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裝置,已經掌握氟化氫大型成套裝置的設計和製造技術,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但由於目前我國在氟化工高端產品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環節薄弱,因此在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細化學品如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液晶、含氟醫藥等的產能和產品十分有限,成為卡住氟化工向縱深發展的瓶頸。
2009年我國有機矽材料消費量同比增長約13%,消費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包括下游產品在內(文章來源環球聚氨酯網)的整個有機矽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50多億元。2009年有機矽單體產能達到98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有機矽單體生產國,預計到2010年底,有機矽單體產能將突破150萬噸。我國目前已能生產多種用途的有機矽建築密封膠產品,並逐步擴大了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國產矽酮結構密封膠在各項性能指標特別是拉伸粘接強度方面已超過進口產品,市場占有率上升到70%左右。
工程塑料:形成完整產業鏈
工程塑料工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樹脂合成、塑料改性與合金、加工應用等相關配套能力的完整產業鏈。基本的工程塑料樹脂均能在國內生產,聚合能力已經達到每年60萬噸左右,改性樹脂材料年產量也有200多萬噸,過去國外對我國禁運的特種工程塑料樹脂現在國內幾乎都有生產,並且能夠少量出口。
由吉林大學完成的聚醚醚酮酮樹脂項目榮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設計合成了4種新結構的特定單體和聚醚醚酮酮及含聯苯結構聚醚醚酮酮、聚芳醚酮液晶及功能型低介電常數聚醚醚酮酮等三大系列高性能耐高溫熱塑性樹脂,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長期的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內軍工和高技術領域的急需。
藍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聚苯醚生產工藝,建成我國第一套年產1萬噸聚苯醚大型工業化裝置。四川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突破工程化關鍵技術,已形成年產超萬噸的聚苯硫醚樹脂生產規模,可生產塑料級聚苯硫醚樹脂產品,打破了巴統組織長期對我國聚苯硫醚生產技術和產品的限制。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和甘肅銀光聚銀化工有限公司聯手,成功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00噸聚碳酸酯產業化新技術,填補了國內一步光氣界面法聚碳酸酯生產技術的空白,總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萬噸/年聚甲醛項目實現主裝置A線全面投產,成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聚甲醛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聚甲醛的市場缺口。
高性能纖維:突破力度空前
我國高新技術纖維的產業化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批高新技術纖維品種如T300級碳纖維、間位芳綸、聚苯硫醚樹脂及纖維、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無機耐高溫玄武岩纖維等實現了國產化技術和規模化生產的突破,產能增長迅速,產品已運用到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及國民經濟建設的多個領域。目前我國碳纖維T300級已實現千噸級規模,芳綸1313及芳綸1414部分型號產品已完全實現國產化,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已初步具備國際競爭力,間位芳綸產能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二,無機耐高溫玄武岩纖維產品已出口海外市場,國內最大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在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建成,千噸級碳纖維項目成功產出合格MH300高性能碳纖維產品。高新技術纖維及應用的產業化,正切實推動著我國化纖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新領域精細化工:形成完整體系
「十一五」期間,電子、汽車、建築、信息和醫藥等重點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加速期,對品種繁多的精細化工產品的需求呈明顯上升趨勢,精細化工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已能在相當程度上滿足國內需求。據統計,2009年新領域精細化工各類產品生產總量接近2700萬噸(以實物量計),工業總產值約5500億元,已形成了涵蓋科研、生產和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物化工:多領域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化工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微生物酶拆分製備技術獲得工業應用;檸檬酸產量已居世界前列;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在不斷完善;通過生物化工技術製備1,3-丙二醇、尼龍1212、單細胞蛋白、酶製劑、生物試劑和生物傳感器等已取得進展。
膜材料:三大消費板塊之一
近年來,我國的膜工業市場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速。膜材料生產技術漸趨完善,基本上各種膜都能生產,中國的膜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三大板塊之一,占全球消費量的20%。
「十一五」期間,我國膜材料領域也取得了多項原創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全氟離子膜工程技術研究項目突破了一系列製備膜材料的關鍵技術,獲得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自主研製的離子膜於今年6月底在萬噸級氯鹼裝置上進行工業性應用一次成功,一舉打破了美國、日本長期對該項技術的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氯鹼離子膜核心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國家。燃料電池用離子交換膜是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由山東東嶽集團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膜已經實現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其年產500噸的燃料電池磺酸樹脂離子膜生產裝置已經建成投產。榮獲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項目攻克了熔融紡絲法紡絲致孔關鍵技術,製備出熔融紡絲法壓力響應功能中空纖維膜及其成套裝置,相關技術與產品已成功應用於紡織、化工、食品、電力等行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
更多化工新材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化工新材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