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我國煉油工業經過60年發展,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2010年我國煉油行業產值和產量持續增長,結構調整逐步推進,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10年,煉油行業實現產值24252億元,同比增長38%。
與此同時,我國煉油行業在產業結構方面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研究處副處長蔡恩明認為,除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業外,目前我國還存在較多的地方小煉油企業,規模偏小,部分企業裝置十分落後,油品質量、能耗、環保等達不到要求,資源綜合利用效果不佳。
為此,我國將以建設大型煉油生產基地為依託,實現煉油行業的結構調整。按照規劃,未來5年,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將建成3至4個20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乙烯的大型煉化生產基地,煉油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2015年,將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級的煉油生產基地,全國煉廠平均規模要超過600萬噸/年,乙醇裝置平均規模要達到60萬噸/年以上,全國石油和化工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要達到10個以上。
大型化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而煉化一體化同樣是石油石化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趨勢。中石化鎮海煉化總經理江正洪告訴記者,單純發展煉油或者單純發展化工,其效益都與發展煉化一體化不可比擬。
鎮海煉化在千萬噸煉油裝置基礎上配套百萬噸乙烯裝置,切實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江正洪用四個「優化」來概括鎮海煉化發展煉化一體化的感受。
首先,是裝置運行的優化。由於煉油和化工裝置的統籌安排和煉化兩階段的統籌安排,裝置運行的缺陷逐漸避免。其次,是物料的優化。實現煉化一體化後,煉油階段為乙烯提供的裂解原料大大增多,共達到7種之多,提高了乙烯的產出效率。第三,是產品結構的優化。煉化一體化有利於企業根據市場和價格,隨時調整品種,實現利潤最大化。第四,是副產品的優化。一些企業在原來沒實現煉化一體化時是放空燒掉的,如今可以將之有效利用起來。
當前,我國乙烯原料不足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部分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及單體、工程塑料、特種化工新材料及部分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仍然保持一定進口,自給率不高。
對此,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說,我國應發展煉油、乙烯、芳烴等產業鏈的上下游一體化模式,全面提高乙烯裝置的技術經濟指標,優化乙烯原料,提高氫氣、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產品的總回收率,提高乙烯裂解以及下游生產裝置的開工周期。
在結構調整過程中,產品結構調整也是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我國應進一步發展高端石化產品,以差異化、高價值的產品引領發展。」業內人士指出,「產品結構調整還包括提高油品環保質量,柴油、汽油比例趨於合理,乙烯下游產品專用料比例上升,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烴的比重提高等。」
技術創新支撐發展能力
隨著我國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煉油技術水平也取得較快發展,依靠自主創新,目前已經掌握了建設千萬噸級煉廠的能力。
我國大型石油石化企業之所以發展平穩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以中石化為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建榮告訴記者,得益於對科研的重視,中石化的專利保有量在央企排名第一,平均每年申請的專利2000多項。
該院在保留完整的研發設計體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研發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
張建榮說,他們會根據煉廠需要進行量體裁衣的技術攻關和創新,在了解煉廠需求後,在院裡進行市場需求討論,然後再進行技術開發,為煉廠提供了雄厚的技術支撐。
有關專家建議,石油石化行業要堅持加快技術改造與推進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大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強化技術改造,促進石化產業技術的系統化和集成化。加強自主創新,鼓勵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強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以技術改造和重大規模建設為依託,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推動石化產業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鼓勵與擁有新技術和原料的外企開展合作。
不僅煉油技術對煉油行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煉油行業裝備的國產化也是該行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向。
中國石化天津百萬噸乙烯及配套項目是目前在建同類裝置中國產化率最高的項目,煉油和乙烯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1.5%和78%,有力地推動了國內裝備製造業水平的提升。除部分裝置引進國外專利使用權和技術工藝包外,煉油基本上採用國內技術,乙烯大部分採用國內或合作開發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日前表示,目前石化行業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壓力非常大,其技術創新仍然比較分散,「十二五」期間將實現技術創新從點式到系統化的轉變,屆時石化行業將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
李勝輝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企業煉油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建設清潔燃料型千萬噸級煉廠和化工型大型煉廠的成套技術。石化技術要總體達到國際水平,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擁有建設大型乙烯及下游主要裝置的成套技術。
優化布局提升競爭力
堅持實施重大項目與調整產業布局相結合,在產能相對過剩的地區,限制新建煉油項目,在油品消費集中的地區,堅持內涵式發展。
長期以來,石化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國石化行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地區供應能力與市場需求不完全適應,成品油「北油南運」現象仍然存在,西南地區煉廠仍是空缺,需要調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趙俊貴指出,煉油行業是資源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產業集聚的要求很高,分散的產業布局將割裂產業上下游之間的聯繫,削弱產業的發展後勁。其次,大型石化項目如果遠離港口,將增加運輸成本,從長遠來看將削弱我國石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石化產業對安全、環境的要求很高,產業布局分散,將不利於建立公共環保、消防設施,從而不利於降低生產成本。
「十二五」期間,我國煉油行業面臨新的機遇。隨著國家實施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措施,我國經濟企穩向好,這為石油石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經濟環境和國內市場機會。此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成品油需求增速明顯加快,這也為煉油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國煉油行業還存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布局不協調,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未來,我國煉油行業將在結構調整、布局調整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實現轉型升級。
更多煉油工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煉油工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