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算,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重約為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占約2.5%,高端裝備製造業占約0.5%,生物產業占約0.3%,節能環保產業占約0.3%,其他產業占約0.4%。要實現2015年占8%、2020年占15%的目標,那麼,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約為4.3萬億元(GDP按8%的增速計),占工業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約為11.4萬億元(GDP按7&的增速計),占工業增加值的40%左右。
「國務院去年出台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已經提出了這個8%的目標,還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認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把握好幾點:一是必須立足我國國情和自身的科技、產業基礎,講求實際,務實推進。二是必須堅持新興科技與傳統產業融合,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中催生新興產業。三是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著力突破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四是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
為實現這個發展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在2011-2015年間要實現24.1%的年均增長速度,2016-2020年要實現21.3%的年增長速度。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還將快於此增長速度。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力。從產業發展基礎看,我國的IT產業已經在世界上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從市場空間看,新應用不斷湧現,產品升級換代速度加快,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兩化融合持續深化仍將給IT產業帶來巨大的成長空間。從產業關聯角度看,IT產業與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係十分密切。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一些新興產業發展存在「一窩蜂」現象。一項針對全國新興產業發展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產業,50%以上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
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田靜認為,雖然各地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性都很高,但由於多年的思維定式,各地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仍然延續著發展傳統工業時的老路,投入的大量資金往往流入後端的製造環節,甚至直接去購買國外的生產線。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領域的很多高端產品依然要依賴進口。「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製造關鍵設備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仍依靠進口。」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說。
更多新興產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興產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