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分析服裝業進軍國際市場方法有哪些

分析服裝業進軍國際市場方法有哪些

2011-01-01 16:05: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進入2011年,服裝業進入服裝強國道路上的最後一個十年,為實現2020年服裝強國的目標,僅坐穩國內市場還不夠,還要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目前,我國服裝業僅處於「走出去」的初級階段,想要像KFC、蘋果等公司一樣,將技術、品牌乃至企業文化輸入世界各地,我國的服裝企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服裝業是中國市場化最早、國際競爭力最強、發展最為蓬勃、最受關注的行業之一。然而,我國的服裝業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遠達不到服裝強國的標準。

  那麼,我國服裝業國際化之路要怎麼走?

     生產轉移——南下

  金融危機後,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加之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原因,紡織服裝行業加快了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速度。

  2010年,中國——東協自貿區啟動,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廉的東協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的眼光。

  越南紡織服裝協會主席黎國恩說:「如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在提高,相比之下,來我們這兒開工廠,中國的品牌服裝在我們這裡生產後運回中國內地銷售,其中節省下來的人工生產成本足以消化相應的運輸支出。」

      除了低廉的成本,規避貿易壁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加坡紡織與服裝商會會長潘耀泉表示,「中國的服裝企業在東協設廠,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當地銷售產品;另一方面,由於東協已與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歐美一些國家簽訂自貿區協定,中國企業可以以東協為中轉站,規避歐美國家貿易壁壘,從而銷往更廣闊的市場。」

  如今,已有眾多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湧入東協建立生產基地。據相關資料顯示,僅在印尼加拉璜地區已有大約60名中國企業家置地200公頃建設紡織品與成衣業廠房,除此之外,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還在印尼多個地區尋找投資建廠地點。

  然而,儘管南下東協有著種種利好,但中國企業仍面臨著當地市場不規範、部分東協國家政局不穩等潛在風險。

  中國——東協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表示,菲律賓、印尼等東協國家普遍缺乏資金,當地企業很難在銀行獲得貸款或者貸款的成本很高,匯率不穩定,造成進出口成本難以預測,經營進出口業務難以盈利,對此中國企業在投資合作時要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玉主說,一些國家對外經貿採取的政策很難預測,像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都多少存在違約、政治暴力、匯兌限制等情況。

  對此,有專家表示,當前政府應採取積極措施,對企業開拓東協市場進行規範和引導,同時加大對「走出去」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企業自身也要注意規避潛在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海外建廠短期內不會成為中國服企走出去的主流,東協各國的政治、經濟不穩,加之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中國服企海外建廠需要更多的謹慎和耐心。

  集群投資——新看點

  進入2011年,「西行」和「南下」者總體而言依舊是邊走邊看的狀態,我國服裝業依然處於「走出去」的初級階段。如何在「十二五」規劃的五年裡超越「走出去」的初級階段,成為紡織服裝行業所有從業人士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此,浙江廣博集團董事長王利平建議,可效仿中國與新加坡合作興辦的「蘇州工業園」模式,由政府及有關部門出面牽頭,在勞動力、資源、電力等具有相對優勢的一些欠已開發國家,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工業園區」,通過規劃、管理和維權等方面的規模效應,提高工作效率。

  事實上,溫州企業已經開始了類似探索。

  華格——哥斯大黎加中國產品工貿園區是中國內地在哥斯大黎加建立的首個工貿園區。溫州華格創業投資公司創始合伙人陳樂盛表示,當地市場與溫州產品十分適配,「我們通過向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平台,可幫助更多溫企走出國門。」據了解,園區同時為入園企業提供專項投資資金和擔保服務。

  截止2010年4月,經政府部門批准「走出去」的溫州企業和機構已達575家,遍布全球67個國家和地區。除100多個中國商城,溫州民企已在境外建立了5個國家級和省級經貿合作區。

  溫州市市長趙一德說,過去,溫州人「走出去」以境外辦市場、境外設機構為主,現在發展為境外投資辦廠、境外資源開發、境外收購兼併、境外上市融資、境外牽頭組建經貿合作區等形式,呈現出投資地域全球化、投資領域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趨勢。

  業內人士認為,產業集群大多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強,政府給予的扶持力度大,能在了解境外投資政策、風險評估、環境考察等企業力所不能及的方面給予協助。因此,以集群形式出擊,建立境外紡織工業園區或集群化生產基地,實現優勢互補,獲得競爭優勢,很有可能會成為行業2011年的大看點。

  資本輸出——西行

  2008年初,雅戈爾宣布完成了對美國著名大型服裝企業Kellwood(簡稱KWD)公司旗下男裝核心業務部門——新馬服裝集團的併購,這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首次海外併購。

  通過這次併購,雅戈爾完善了自身的產業鏈和在全球市場的布局。雅戈爾的同行們意識到,如今的紡織服裝行業已不僅僅是產品和渠道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競爭。

  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之後,海外服裝企業價值縮水,中國一些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發起了「海外抄底」浪潮。進入2009年,先是盛傳國內有兩家民營企業願斥巨資收購「皮爾·卡丹」,著實讓業界唏噓不已。時隔不久,山東兩家紡織企業先後悄然收購了幾個歐洲服裝品牌,更是讓業界驚嘆不止。

  在此之後,更多的企業蠢蠢欲動。當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柒牌、特步等閩派企業表達要海外併購時,溫州服企已組團赴義大利考察投資市場和潛在收購品牌,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像逛街般打量著海外品牌,仿佛收購就是一切。

  有專家指出,雖然「借船出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風險,對整個行業「走出去」都具有借鑑意義,然而此舉的風險還是應該得到警惕。

  虎門服裝行業協會會長譚志強表示,近幾年去海外收購品牌的例子中,成功的少失敗的多,被收購的國外資產幾乎都是不良資產,中國企業又不了解對方,因此很難改善其經營狀況。

  2009年,安踏從百麗手中收購義大利高端運動品牌FILA後,總裁丁世忠坦言:「在收穫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他表示,企業進行國際併購,要量力而行,避免消化不良。「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一支熟悉外國市場、擁有國際品牌運作管理經驗,又熟悉本企業文化的管理團隊,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品牌收購陷阱。」

  業內人士指出,併購不會成為中國服企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中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大規模輸出資本的程度,未來一段時間內,服企對歐美的資本輸出將繼續處於探索期。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服裝業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