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電纜產品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配套於各產業、國防建設和重大建設工程,是現代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保障,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產品。電線電纜行業是機械工業中僅次於汽車產業的第二大產業。「十一五」期末,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產值規模已經超過7300億元,年耗銅量400多萬噸,耗鋁近200萬噸。無論是規模、產量還是增長速度均位列世界第一。
畸形競爭亂象橫生
行業的諸多危機將企業拖入了非理性的泥潭,於是市場出現了畸形的競爭,產生了種種亂象:
不規範的招標為劣質產品提供參與競爭的機會。在電纜招標中,由於競標很不規範,惡性競爭和不公平競標的情況比較嚴重,很多不具備資質的企業依靠關係參與競標。不規範的招投標行為也隱藏著腐敗因素,一些招標企業靠收取競標費來謀取利益,對參加招標的企業不加限制,也不進行實地考察,一味追求低價的做法導致了劣質產品排擠正規產品的情況。
「最低價中標」導致致命的低價。在電纜招標中,超過80%採用「最低價中標」,即使「國」字頭的大型公司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企業不想多拿訂單、多爭取市場份額,因而為了拿到訂單,一些企業競相壓價。在一些項目招標中,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30%~40%屢見不鮮,投標價格相差一倍的也時有發生。但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企業虧本履行訂單,中標後,怎麼辦?他們只有偷工減料,常用的方式有:1.降低電纜截面,如400平方的截面實際只有317平方;2.使用劣質原材料,如銅材使用「黑杆」、塑料使用再生料等;3.減少長度,如印字100米,實際長度只有80米甚至更少;4.修改製造工藝,達不到所需的性能,如耐高溫、耐火、防腐等等。正是這些致命的低價要了客戶的「命」、項目或工程的「命」、無辜百姓的「命」,當然也會要了企業的「命」、行業的「命」、自己的 「命」。
准入門檻低造就許多「空殼企業」。電纜行業准入門檻很低,於是出現了許多生產小作坊,一家通常僅有一兩台設備,生產一兩個規格的產品,而這些小企業在某個地方往往是星羅棋布,抱團取暖,生產品種互為補充。他們沒有健全的管理團隊、技術人員、質量控制體系,甚至沒有檢測設備,說穿了就是一個「空殼企業」。然而他們卻有品牌、有生產許可證、有各種認證證書和獲獎證書,而且註冊資本還不低。他們通常是十幾個兄弟廠家一起去投標,這些企業極易串標圍標,一張訂單拿回來就合夥分著做,進行利益共享。
「以罰代管」使市場秩序更為混亂。有些監管部門為了保護地方企業,只檢查外地企業,而且多查大企業,甚至出現了工商和質檢部門對外地企業「搶著罰」的局面;電纜產品的質量監管和抽檢並未形成統一的執法標準,因此執行的彈性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甚至變成了監管者的勢力範圍,用來進行創收,出現企業與監管部門簽訂保護協議的荒唐情況,只要交納一定的「服務費」,就可以一路綠燈。這無疑為一些非法企業消除了顧慮,同時,也為一些堅持誠信經營的企業增加了不小的成本。
重拳治理迫在眉睫
綜上所述,電纜行業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導致市場競爭越加無序,質量狀況令人堪憂。借用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一位負責人的話說:「我國電線電纜產品質量水平逐年下降,產品質量處於低位徘徊狀態。」我們注意到一些數據:據報導,廣東省近8成電線電纜產品不合格,湖南省電線電纜產品抽檢合格率不到6成,上海市電線電纜合格率僅為34.4%,陝西省抽查電線電纜企業51家合格率為35.3%,安徽省電線電纜合格率不足6成。2010年10月~12月,南方某省電力部門對多個電纜廠家的電纜進行抽檢,結果發現銅導體直流電阻偏大達17%左右……
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對電線電纜市場進行監管,但仍無法遏制假冒偽劣的勢頭。許多電纜正規廠家都希望做到自律,不要低價競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去做,但面對惡性競爭卻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相反,一些非法經營的企業卻活得很好。在此,我們向政府監管部門的領導呼籲,向電線電纜行業呼籲,向社會各界呼籲:淨化電纜市場已經到了非出重拳不可的地步,規範市場的競爭行為已經迫在眉睫。我們絕不希望「三聚氰胺」、「瘦肉精」、「彩色饅頭」會在電纜行業重演。我們期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電線電纜這個民族產業早日煥發出勃勃生機,企盼我國的電纜企業早日躋身世界企業之林。
行業發展危機重重
從表面看,電線電纜行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強,但其行業內部的發展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表現在:
行業集中度不夠。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統計數據,電纜行業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共4653家(實際企業總量近萬家),98.8%是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只有 19家,這19家大型企業僅占11.7%的市場份額,而美國3大生產商占了54%,日本7家占了86%,英國12家占了95%。雖然我國是電纜製造大國,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真正稱得上是行業老大,更沒有形成產業鏈規模,也沒有叫得響的世界品牌和跨國集團,很難全面參與全球化競爭。
產能過度膨脹。電纜行業產能過剩在數年前就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2008年金融危機後,產能擴張的噩夢又開始了,各級政府在「擴內需、保增長」政策的驅動下,以開發新產品或發展高端技術產品為名,投入巨資,新建廠房,電纜行業形成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以高壓交聯電纜立式生產線(VCV)為例,國內 2008年底前已投產32條,目前已達60條。這些生產線的建成,使本來只有40%設備利用率的國內VCV生產線進一步閒置。我國電線電纜設備平均利用率還有多少?這個數字也許我們並不願意看到:是20%~30%,而先進國家設備利用率一般在70%以上。
技術創新不足。我國電纜行業平均投入研發經費不足銷售額的1%,國內電纜企業90%以上的產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在電纜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產品很少有企業涉足,如航空航天、潛艇、核電、電子、汽車線束、高壓電纜附件、高壓電纜超淨電纜料等高端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以核電站用電纜為例,據有關部門的資料統計,2010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核電站用電纜提供100億元的市場空間。由於核電站用電纜對無鹵、低煙、低毒等技術性能要求十分嚴格,目前我國僅能生產核島外圍用線纜,其餘電纜全部依賴進口。
利潤極其微薄。由於國內電纜行業低端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據行業統計數據,2009年我國電纜行業的毛利率僅為12.84%。減去製造成本、人員成本、財務成本等,很多企業的淨利潤只有2~3%,大量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資金質態不佳。目前,我國電纜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較高,平均達60%~80%,有的甚至超過80%。很多企業在用別人的資金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用短期有限的資金進行長期發展的投資。同時,電纜企業在外貨款的盤子不斷擴大、呆壞帳也在不斷增長,資金運轉速度明顯減慢。舉債經營、不斷擴張給很多企業埋下了隱患,極易造成企業資金鍊的斷裂。
更多電線電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線電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