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於1992年,韓資背景的東莞市素藝玩具有限公司倒閉,老闆及管理人員已不知所終,法院則對該公司的財產進行了查封。這是個別現象還是一次「倒閉潮」?東莞市外經貿局公布了一組數字,今年1-6月,東莞累計關停企業261家,同比少了5家。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現在,企業的關停逐年下降,2008年關停865家,2009年657家,2010年585家……
「套用在公司運營上,這只能說明虧損額正逐年減少,但還遠未到有起色時。」東莞當地一家台資背景的鞋類加工廠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的現實情況是,珠三角以外地區低端製造業競爭力正在加強,同時不斷完善的還有產業配套。如此一來,對珠三角製鞋業來說,升級?轉型?無論你的決定是什麼,動作要加快了。
珠三角製鞋業洗牌加速
珠三角遍布大小鞋業加工廠,按照雪華(化名)的說法,單純的鞋類製造大約能活5年至10年。
雪華在一家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工作,主要負責尋找製造方面的合作夥伴,也就是生產商。她告訴南都記者,自己的工作在行業內叫「梳整生產」,即為品牌訂單尋找接單的製造商。
日前,一則來自全球最大體育用品商耐克的信息震動了整個製鞋產業鏈。信息顯示,2010財年耐克在越南生產的運動鞋占總量的37%,份額首次超過中國的34%,在耐克區域生產外包中躍居第一位。一時間,各種基於中越製鞋業坐席調換的猜測與分析甚囂塵上。
另一方面,上周,東莞老牌韓資玩具廠素藝玩具倒閉,所謂製造業「倒閉潮再現」的言論不脛而走,同樣涉及製鞋業。事實上自經濟危機後,產業轉型升級一直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同樣面對製造業困境,如今與3年前已大不同。
關廠潮繼續,產業反彈遙遙無期
從客觀數字上看,作為珠三角製造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餘波猶存。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儘管在珠三角製鞋業內人士看來,單純鞋業加工只能存活5至10年,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的衰敗。
回顧過去10年,作為耐克的製造基地之一,越南的崛起軌跡與中國珠三角極為相似,同時在此消彼長之間,中國製造部分的份額正受到越南的「侵蝕」。
耐克歷年年報顯示,2001年時,其鞋品有40%在中國製造,世界範圍內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額。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儘管還排在首位,但此時的越南已躍至第二位,占比26%,整整增長了一倍。到了2009年,歷經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和越南並列第一,都是36%;如今,越南已一舉超過中國,占比37%.中國退居次席,占比34%.
這原本並非什麼聳人聽聞的事件。因為自經濟危機爆發開始,廣東便率先提出了「騰籠換鳥」,鼓勵生產製造業升級轉型。如此一來,把低端工序放到越南這類東南亞地區,把優質工藝、毛利更高的部分放在珠三角,何樂而不為?
然而,三年過去了,現實情況證明,這似乎並不是一條適合所有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