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茅于軾對於高利貸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利息高說明供不應求,應該鼓勵全民放高利貸。都去放高利貸了,利息也就下來了。這當然只是紙上談兵的想法,民間借貸存在風險,只是基於債權人對於債務人的信任,一旦違約了,風險就是血本無歸。你不可能強求全社會都是風險喜好型的,讓全民去放高利貸就相當於讓全民去炒股。高利貸在冷冰冰的經濟學原理面前是合理的,有供給是因為有需求,但是在現實環境中,高利貸是刀尖上舔血,靠高利貸將企業轉危為安的畢竟只是少數。
高利貸洶湧對應的是兩個問題,
一是以民營為主的中小企業缺錢,銀根緊縮的宏觀大環境使得國有大商業銀行更青睞大企業和大客戶,對中小企業惜貸,銀行有自己的利潤指標和風險控制,這麼做有其道理。相關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也不會收到太大效果;
二是國民經濟中的金融化趨勢比較嚴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願意把錢拿出來放貸,短時間內獲取高回報。可是具體一分析,很多公司的主營業務都不怎麼樣,賺錢都是靠放高利貸,而不是將資金用於實業經營。也就是說,一些能夠輕易和便宜從銀行貸到錢的公司,自己一轉臉當起了「二房東」,利用監管漏洞,把錢以更高的利息轉借給更需要錢卻不易貸到錢的中小企業,躺著就把錢掙了。
民間借貸愈演愈烈,系統風險不斷被推高,政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溫州市政府已經表態,在要求嚴厲打擊暴力討債等違法犯罪行為之外,還表示對於出現暫時流動性困難的企業,不能簡單停貸或收貸,以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然而更長遠的是,如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這種需求是剛性的,正規的銀行渠道借不來錢,那就只能求助於非正規的融資渠道,比如高利貸和地下錢莊。
極容易變身高利貸的民間借貸,光靠堵是不行的,還要靠疏導。利率不夠市場化,不能夠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需狀況,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任何價格如果被過多管制以致扭曲,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尋租,一是黑市,對於利率也不會例外。金融市場上不可能是大銀行包打天下,一枝獨秀,大銀行的身份自然讓其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服務大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還需要大量的中小銀行來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