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單晶矽太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7~19%,多晶矽電池轉換效率為15~17%。國外先進技術單晶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到23%。應大力發展高效率電池,支持電池高效率電池的研發、生產,爭取在3~5年內,將電池效率提高至24%。電池的效率提高1%,可使光伏發電系統成本下降4%。
生產設備的國產化。國產單晶爐、多晶矽鑄錠爐、開方機等設備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占據國內較大市場份額。矽基薄膜電池生產設備初步形成小尺寸整線生產能力。在未來3-5年內,進一步支持大尺寸、全自動單晶爐,噸級多晶矽鑄錠爐,大尺寸、多線切割機,矽片自動分選機等太陽能矽片關鍵生產設備的國產化,支持多槽制絨清洗設備,全自動平板式PECVD,雷射刻蝕機,全自動印刷機等晶矽電池生產線設備和PECVD等薄膜電池生產設備的研製、生產,將光伏生產設備成本降低30%。
輔料的國產化。我國在太陽電池輔助材料方面發展較快,如鋁漿、EVA和光伏組件超白玻璃、連接器等都已經實現國產化,並規模化生產。進一步加快輔助材料的技術進步,實現高純石墨、高純石英砂、電子漿料、線切割液等國產化。隨著產能的逐步擴大,輔助材料價格可以進一步降低。
其他電池技術的進步。積極發展成本低、弱光性能好薄膜電池技術,提高矽基薄膜電池轉換效率,在3-5年內將成本由目前的每瓦1美元降到0.5美元。同時發展銅銦鎵硒、有機薄膜電池、納米材料電池等新型材料電池,掌握關鍵製造技術,如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及時跟進聚光光伏技術,開發並掌握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生產技術,降低聚光光伏系統成本。
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光伏標準及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支持有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建設國家級光伏應用系統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平台,包括多晶矽、電池片和組件、薄膜電池的檢測等。在華北、西北等條件適宜地區,建設光伏產品野外質量檢測中心對光伏產品和系統進行實證性檢測。支持相關服務平台開展行業共性問題研究,制訂和推廣行業標準,研發關鍵共性技術等。完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從事光伏發電研究、設計、生產、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光伏發電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我國發展光伏發電優勢條件明顯。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大於2,200小時,年輻射總量高於1,390千瓦時/平方米的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以上。荒漠資源面積大,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萬平方公里,利用其中的1%發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達78.6億千瓦,年發電量約為10.2億千瓦時,相當於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的2.4倍。另外,可利用建築面積大,總計約185億平方米,利用建築屋頂、南立面可發展光電建築一體化項目。
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發展迅速。在國家政策的激勵和推動下,一批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光電建築應用示範項目、金太陽示範工程先後啟動。2010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50萬千瓦,同比增長210%。截至2010年底,光伏裝機容量已達到80萬千瓦。2011年8月,光伏標杆上網電價政策的出台,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光伏發電的發展。
雖然近兩年我國光伏發電發展較快,但總裝機容量較小,僅占到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萬分之八。與傳統電力相比,發電成本高仍是制約光伏發電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在西部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光伏發電成本可以做到每千瓦時1元左右。在未來3-5年內,在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將光伏發電成本降低20%,即降至每千瓦時0.8元。
更多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